让歌声乘上翅膀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歌声乘上翅膀 大文豪雨果坦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再一把就是音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由演唱、欣赏、乐器、创作等板块构成,而这其中,演唱和欣赏无疑是孩子们较受欢迎的形式。因为它直观、容易实现。尤其是近几年选秀节目盛行,荧幕上异彩纷呈的歌唱形式更是让“唱”点燃他们青春热情,盲目模仿自然呈现繁荣现象。声音是人人必备的天然乐器,它可以用最简单的形式满足孩子表现音乐的愿望。《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能用自然地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的多声部歌曲教学一直到升入中学,依然是多数学生处在“零基础”阶段,这让作为音乐传承者的我们时常感到困惑和力不从心。在教研交流中,同行们也纷纷表示了同样的境况。 歌唱教学,真的要一直处在单旋律的基础状态游离下去么?音乐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任重道远又无限美好的向往,它通过什么来实现?单声部的歌曲一味的齐唱、独唱,逐渐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并不能从中感受到音乐协作的魅力。而歌唱能力和聆听感受也是数年如一日,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较强模唱能力的中学生在流行音乐浪潮中耳濡目染,最终演变到谈“教材音乐色变”。多声部音乐的配合、美感、均衡的众多细腻感受和同学们之间似乎出现了绝缘体。随着新教材的实践与推广,多声部歌曲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尽管包涵笔者在内的老师们可能会因为音乐课时少或者难度大等等原因出现将多声部歌曲一带而过,人为删减的情况。但本着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音乐应该给他们带来的美感和美妙,笔者还是希望通过对现况的分析查找原因,并为此做出努力和改善,只为能够对辨析能力尚模糊的青少年起到正面的引导,不再让他们度过了中学时代后除了会几首流行歌别无其它。音乐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但对于只有基础教育课程的中小学生来说,“唱”无疑是一种最恰当的切入形式。合唱事业近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欣欣向荣。南京市也计划利用三个暑期对中小学的专业教师们进行一次系统的多声部歌曲教学业务教研,以提高老师们排练合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推动下,没有理由再停滞不前。而当笔者尝试进行了周期性的多声部合唱教学体验后,通过分别对七年级、八年级两个班级近150名同学的跟踪调查和交流了解,不得不反思给同学们学习合唱和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造成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本校而言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共同探讨: 一、高音区不稳定 出现音准问题比率较高的出现在男生身上,这是普遍现象也是生理特点;很多同行都说,初中阶段是合唱的“尴尬期”,声音处在青春变声期,当音高出现在小字二组以上时,学生会出现高低八度来回转换唱歌,造成同学哄笑,或者压低音高以缓解自己的发音不适感。但从杨鸿年老师编著的《童声合唱》中可以了解,书中明确提出适度的歌唱不会对变声期的声音造成影响,相反,学习歌唱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合理发声,保护声带。当然,这个前提是对选择作品有一定的考究。 二、没有歌唱方法 在歌唱过程中,由于多数同学都是随着自己的自然状态歌唱,中低音时听不到音量,高音时喊叫或者畏难哼唱,“挤”出声音。气息不能够刻意的控制,没有乐句概念,随意断句、换气,所以歌曲中一些细腻的节奏,例如连、顿、跳的音乐效果不能够准确表达,这就对音乐美感大打折扣。在这种状态下,显然完成任何一部多声部作品都是牵强的。所以,前期的气息训练是基础,比如:短小的《花非花》、《送别》都可以作为气息训练的曲目。偏慢的乐曲可以给学生充足的反应时间去“想”气息和状态,然后过度到三度、五度的发声练习,感悟声音的“依靠”感和“融合”感。 三、清唱影响音准 关于唱歌教学,一般是教师伴奏,这样随时可以调整速度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旋律生疏的状态下,一般会采取旋律伴奏法,带领学生找旋律线,而不同的声乐作品在歌唱过程中,它的艺术感觉和伴奏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众多优秀的艺术歌曲,伴奏和歌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不遵循歌曲风格的伴奏都会破坏音乐的美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斟酌自己的歌曲伴奏能力,因为很多学生会在不同的伴奏中表现不同的演唱效果。有时准确的前奏和暗示,不需要通过繁琐的言语提示,同学们也能够准确跟随。尤其是伴奏中力度的暗示,无形中可以引导学生的力度变化,虽然这不能够代替科学引导,但是对于乐感的传递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当有了丰富的织体、和弦的伴奏润色,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感觉和积极性。相反,单一的干巴巴的节奏和单音会让所有的歌曲都有一种僵硬感。无需伴奏的歌唱称为无伴奏合唱,被定位为多声部歌唱的最高阶段,对于表演者,音准和节奏都在心中,但对于一般的中学生而言显然是困难的。 四、缺乏多声部倾听感受和配合能力 尽管有少数同学表示在小学阶段有参加合唱表演的经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仍然不知多声部为“何物”。如果教师给他们观看和欣赏一些优秀的少年合唱团体的表演,尽管大家会听的(看的)很投入,因为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和旋律。但交流中,基本会表示听不到低音,哪个旋律线跳出来就听到哪个,所以孩子们的多声部倾听能力是凌乱的,在缺乏听力敏感性的情况下,进行多声部的歌唱无疑也是纸上谈兵。所以,让同学们由浅入深多听多感悟多尝试,才会形成配合的概念。合唱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在入门阶段,老师们可能会尝试用各种形象的比喻来让大家从单和弦唱起,感受和体验不同的音高和谐共处的美妙。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互相干扰,恨不得捂上耳朵唱防止自己串调。对学生而言,音乐艺术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欣赏的愉悦体验。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就不可能获得这种切身的感受。 五、作品的难度和风格 现在的中学生因为有不少从小进行过特长学习,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接触的 音乐平台多来自网络和媒体等途径,了解的歌曲种类比较单一,即便有些对音乐表现出趣味浓厚的学生,能够从他们嘴里说出一些像“布鲁斯”“爵士”一类的专业名词,但往往解释不出来具体的风格和特点,询问中得知多数是从电视访谈中或者娱乐杂志报道中了解。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和音乐作品几乎没有什么接触,所以短时间内对于稍有难度的作品难以接受。如用多磨多练的方法,虽能画出大框,确难得精髓。这也是目前遇到比赛和演出时难以选择作品的主要原因。 六、不识乐谱 这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我校学生来自本市各个小学,由于各校条件限制和升学择校的压力,学生们进入初中后,很大比例不识乐谱。苏少版教材在2012年之前分为线谱版和简谱版,简谱教材中因为大家乐谱用的少反应慢,甚至有同学会夸张到数手指认音符,虽然可笑,但在笑过之后,作为教师内心其实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认出的音符对于歌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充其量称为读谱,并没有音高概念。在2012年新版教材中,为了标准化教学,教材全部更换为线谱版,这就意味着,革命工作还要从零开始。现在的学科教学既提倡学科综合又要突出学科性。音乐教学是一门课而不是一节课,任何时候基础知识都是贯穿始终的,同学们出现如此状况应该说是音乐教育培养的偏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热情和努力,让孩子们补上这一课。 以上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个别性,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摆在笔者面前的一个新命题。音乐课要轻松,但音乐教育者不轻松。优秀的音乐作品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引起欣赏者和体验者的兴趣和共鸣。这需要教育者化简为繁的充分备课。课上课下的交流要轻松,这是化繁为简的教学技巧。尽管目前中学音乐教育在没有升学目标的背景下开展会遇到“阻力”,但在的素质教育口号下,美育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更应该努力让歌声乘上翅膀。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用好的方法教合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层次,采取多种形式的综合教育形式,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参与中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想象能力,感受无穷的审美愉悦。现况有很多问题待解决,就像是发出的一封挑战书,希望能给面临同样状况的同行们一点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ef5cd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