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_632268

时间:2022-07-25 15:36: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


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无独有偶,西方学者海德格尔(M.Heidegger)、弗朗索瓦·于连(F.Jullien)是对老庄思想有着浓厚兴趣的哲学家,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有关“庸”“恒”“常”的思想,这些海外研究也逐渐引起中国学界关注。但单就“庸”这个关键词来看,目前却未见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将在中西思想互训的基础上,阐明老庄“庸道”思想在比较视野下的丰富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从逻辑上说,老庄的“庸道”思想包括了三个环节:“用”为正题,“无用”为反题,“用无用”(寓诸庸)是合题。这种跳出是非不争论的原则曾遭到墨家反驳:“非诽者悖”,“不非己之诽也,不非诽”。亚里士多德也曾道出这种危险:否定矛盾的原则导致否定之否定。(参见同上,127)为避免因拒绝是非而重入是非,庄子的“庸道”思想认为我们既不要关注“是非”,也不要关注“非是非”以不让自己陷入这两种立场中的任何一种,也就是对两种立场都保持着开放姿态,两种立场也就不再相互排斥。这正如郭象的解庄:“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庄子注疏》,43)这种庄子式的“庸道”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既有内心的守中持道,又积极地参与到事物的运化,承认人生有一种“不得已”,人应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得已而为之”,积极“顺化”,因顺应而得自由。

总而言之,庄子继承老子提出的“庸道”不是一种教条化的理论,而是一种生活化的实践;不是一种形上的玄思,而是关系场域的拓展;不是“用”或“无用”的正反偏至,而是“道通为一”的和合运演。在本文中,我们借助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对比,借助于连的诠说、海德格尔思想的训释、现代学者的阐发,从而指明了“庸道”的要义:是非的判断一正一反,或者一真一伪,便形成了一个圆环,处在圆环的正中间时便摆脱了是非正反,“任天下之是非”(《庄子注疏》)


圣人的态度并不是“没有理性的”也没有局限在理性中,他只利用是非的价值,只从是非分别中得到便利。这既是庸道的智慧,也是生活的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eee71a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