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解读 这则新闻,毛泽东站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上,高屋建瓴,全面报道渡江战役,语言准确精妙,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恢弘,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即使是在时过境迁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一、语言——准确精妙 语言的准确,首先表现在用词方面。例如,“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中“冲破”“突破”的分别运用,“封锁”和“长江”、“切断”和“铁路线”的搭配使用,“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中近义词“歼灭”“击溃”的重叠混用,等等,都很准确。 其次是表达方面。准确表达,有时需要表明程度,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了。有时需要补充说明,如“西起九江”后面注明“不含”,交代清楚,毫不含糊。有时需要加以限制,如“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等,限制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范围,使句意表达无懈可击。 语言的精妙,一是用词精练,言简意丰。如“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渡至”一词,不但简洁有力,而且意蕴丰富,含有到达和横渡两层意思。 二是造句巧妙,使语气表达锦上添花。如“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一千余华里就是五百多千米。作者巧妙地缩小单位,加大数字,将“五百多千米”写作“一千余华里”,数字扩大了,气势也更强烈了。又如文中很多的“我”字句,这看似可有可无的“我”字,却与“一千余华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的情怀、信心、豪情,文章的气势全在一个“我”字上。 二、文气——磅礴恢弘 1.大气横陈的标题。 标题共13字,是初中课文最长的标题之一。标题的长度凸显了气势的强度,标题越长,气势越雄浑。标题中的三个词组都是极有气势的:“人民解放军”——气度非凡;“百万大军”——场面壮阔;“横渡长江”——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道大气横陈的长标题。 2.一泻千里的导语。 新闻的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第一句是主体句,分别从渡江兵力、渡江战线、渡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第二句是从属句,其作用是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的起止点进行详尽的补充说明,明确渡江区域。两句导语,一主一从,极力铺陈渡江兵力、渡江区域、渡江战况,语言简洁有力,气势非同凡响,犹如滔滔长江之水,突遇断崖,飞流直下,一泻千里。 3.一气呵成的主体。 新闻的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别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情况。一层写中路军,以“二十日夜起”开头;二层写西路军,以“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开头。此二层以时间为序,次第并列,层次分明,紧相衔接。第三层写东路军,以“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开头,话题紧承二层,然后从“西面”引向“东面”,巧妙自然地转到了第三层。纵观整个主体部分,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e7ce4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