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失败分析

时间:2022-04-14 14:2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领导者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摘要:

领导者期待高素质的员工,员工同样期待高素质的领导。我们不妨将员工这种期待看作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毕竟有期待的员工才更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的思维方式、力、理想、与别人沟通和激发别人积极性的能力是构成领导才能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力的基础。领导力是一种统领人心的综合能力。谁拥有卓越的领导力,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关键词:领导失败;人格魅力;执行力



有一部好莱坞影片叫《兵临城下》,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时期苏联红军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的那场殊死保卫战。当时德军势头凶猛,而苏军节节败退,苏军元帅在震怒之下,问手下的军官怎样才能守得住一个军官建议说,“对所有背叛、逃跑的军官与士兵格杀勿论,以此加强纪律。”但他的建议不被元帅认可。这时候,另一个军官则说,“给他们希望,给他们勇气,激励他们对祖国的爱,让他们相信最终会迎来胜利,所以我们要树立一位英雄来激励他们。”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苏军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是一部影片中的情节,但对领导者如何提升领导力不无启示:第一,从领导学角度来讲,第一种建议是要加强管理,着重于控制;而第二种建议是要加强领导,着重于建设愿景与激励。这正是领导与管理的重要区别。领导与管理有联系,但有重要区别。从内容上看:领导具有战略性,管理具有战术性;从特点上看:领导具有心理性,管理具有物理性;从重点上看:领导具有超前性,管理具有维持性;从手段上看:领导用的是艺术,管理用的是技术;从核心上看:领导的核心是决策,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从他们的“产品”上看:领导的产品是目标和政策,管理的产品是指令和制度。!"世纪的领导将面临由注重管理力向注重领导力的转变。第二,要正确认识领导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影响。你对我有影响,我对你有影响,相互之间有影响,“影之随行,响之随声”,对人对事所起的作用就是影响。这种互动、双赢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也就是说,领导力即获得追随者的能力。领导者怎样才能获得追随者呢$这里我们必须明确,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并非不重要,但是,领导者运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目的在于获得追随者,而不在于显示自己的能力和魅力。也就是说,显示领导才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为领导力的大小,主要靠追随者的能力来体现,追随者愈众,能力愈大,领导力也愈大。第三,领导者要有获得追随者的能力。



一是“跟我来”———远见卓识的号召力。现实中有的人,不是没有行动的能力,而是未找准正确的前进方向。当人们为何去何从不知所措时,领导的作用就凸显了。身为领导者,有着超乎一般的远见卓识,他的任务就是告诉追随者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在这条路的前方,有什么样的风险和利益„„在必要的情况下,他还应该走在队伍的前面。当人们徘徊不前之时,一声“跟我来”如同一支“强心针”会使团队士气大振,并汇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初,中国的思想、政治、军事均处于混乱状态,守旧者希望退回到封建主义的老路,却得不到民众的广泛支持;激进者想闯出一条新路,却不知该往哪儿走。孙中山率先打出“三民主义”的旗号,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虽然他无枪、无粮、无饷,实力还不及一位小军阀;虽然他没有像历代开国统治者一样


“马上打天下”,却被公推为理所当然的领袖。因为在当时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路该怎么走。其实,领导者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于为追随者指明应该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应将追随者引导到他们希望去的地方。这就是说,领导者的目标应符合团队价值观,即顺民意、得民心。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追随者并不仅为领导者的个人目标而奋斗,而是上下目标一致,追随者才能跟随领导者出生入死,不避艰险。例如,毛泽东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使饱受土豪劣绅欺压的贫民士兵觉得不是在为他人打仗,而是在为自己和自己的苦难同胞打仗。他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满了“革命热情”。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们仍然紧紧追随毛泽东,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无数雄关险隘,战胜重重困难,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正所谓:带人先带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二是“看我的”———表率示范的吸引力。领导不仅是领袖,也是导师。导师不仅要告诉追随者应该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这并不是让领导者成为事务主义者,虽然有时候,领导者手把手地教部属做某些具体事情也是必要的,但这绝不是主要的。领导者应该教给部属的是行为原则,即面对不同问题时的正确态势。例如,在面对困难时,应该退避三舍,还是迎难而上?在面对风险时,应该逃之夭夭,还是勇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应该互相推诿,还是勇于承责?等等。处事原则与领导目标息息相关,只有每个人了解、认同并自觉遵循,团队发展才不至于偏离方向。领导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其目标是否与团队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还取决于这个目标是否和社会价值观相冲突。如果相冲突,即使团队内部同心同德,也必然遭到外界的重重阻击。例如,黑社会的“老大”,提出能无限满足追随者贪欲的目标,的确可以带出一批忠诚相随、不畏生死的亡命之徒。但是,他们实现目标的手段却是以损害无辜百姓的利益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然会遭到社会的一致谴责和打击,结果可想而知。作为领导者,是一个原则的确立者和维护者。虽然原则不一定需要领导者亲自提出,但需要领导者严格掌握。别的事情可以通融,原则问题绝不能迁就。一旦迁就,就失去了约束部属的标准,士气必然涣散要维护原则,首先要将原则告知给每一位部属,怎样进行告知?常用的方式是造舆论、开大会、贴标语、喊口号、个别谈心。当然,不否定这些宣传方式的作用,但仅凭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惟其最重要的宣传方式还是:“看我的%即以自身为表率,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



三是“一起干”———人格魅力的凝聚力。人格魅力源于良好的个人品质,这包括积极的心态与良好的品德。有良好个人品质的人更让人信赖,即使才能稍逊,也比那些才能出众而品质低劣的人更有可能成为领导人物。那些品质低劣的人,或者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或者毫无原则,胡作非为,只要稍具理智的人,哪能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呢$品质好的人,不狂妄,不虚伪,心有准绳,立场坚定,别人当然愿意与他合作,并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是,单靠良好的个人品质还不能成为领导人物,这些品质必须和积极向上的人际沟通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金子有价值,但价值是在人们认识金子之后。领导者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关怀别人,学会与别人交谈并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就是一个让人认知的过程。沟通的过程绝非只是一个传达自己的观念或意见的过程,而是一个双方心灵的交流并相互认同的过程。领导者通过这一过程,将自己的人格魅力焕发出来,对他人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人们具有这样的信念:跟着他干,没错!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追随的未必是某个计划,而是能鼓舞他们的领导人物。领导者的巨大鼓舞力主要来自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它与领导目标的正确性及人们对领导目标的认识有关。



可见,积极的思维方式、魅力、理想、与别人沟通和激发别人积极性的能力是构成领导


才能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力的基础。领导力是一种统领人心的综合能力。谁拥有卓越的领导力,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它像一种召唤,在政治上可以救国图存,吊民伐罪;它像一种武器,在战场上可以拔帜易帜,克敌制胜;它像一种资本,在商场上可以操奇计赢,点石成金;它像一种号令,在职场上可以召之即来,一呼百诺。因此,一个领导者要想真正担负起自己的领导责任,必须努力提升与开发自己的领导力。



领导需要得力的员工,员工也同样需要值得自己心甘情愿付出的领导,目前员工对领导有一定的认同度,但仍有提升空间。从提升员工认同度的角度看,领导们应该怎样提呢?不可否认最精细的方式是理解和匹配每一名员工的需求,但这在实际管理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员工的普遍性需求,以及不同类型员工的主流需求进行管理是更可行的方式。



1.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商业节奏越来越快,员工们等待的耐心也越来越少,这就要求领导加快决策的速度,不要给员工留下悬而不决、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印象,即使当下无法决策也应该及时给予员工反馈,反馈不能解决也远比根本不反馈要好。



2.面对基层员工,领导要严格以身作则,不破坏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轻易超出自身的管理权限,否则很容易上行下效,无法规范下属员工的行为。



3.面对中层员工,领导者应该更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一般来说,中层员工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愿意主动思考,他们很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够得到上级的肯定,轻率的干涉会严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4.面对高层员工,领导者需要做的更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前瞻性思维,要给予下级合适的权力,并为分权可能产生的错误结果承担责任。高层员工需要的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领导者如果信任他们,就应该放手给他们做决策的机会。同时,任何决策过程都伴随着失误的风险,即使失误了也应该承担领导责任,而不能一味将责任推卸给下属。



领导者期待高素质的员工,员工同样期待高素质的领导。我们不妨将员工这种期待看作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毕竟有期待的员工才更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领导的责任,则是判断员工期待的合理性,并用合适的方式予以满足。判断和满足员工期待的过程,同样是提升自身领导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尹建军. 人文精神与领导力[J].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 2004 [2] 张荣昌. 人文精神 领导人格与领导力建设[J]. 理论探讨, 2009 [3] 曾仕强. 中国式领导[M]. 北京大出版社, 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f8337c76c66137ee0619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