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关于西湖的诗句背诵中导入本节。“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背诵诗句,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相关的资料明确相关的常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设置悬念,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明确:作者简介(见幻灯片)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停顿。展示相关幻灯片,明确重点词的读音。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词,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明确词语的读音,个读、齐读课文。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四、重点引导探究文中的写景句。 组织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点拨其发言,引导归纳雪景的特点:静谧,奇丽。点拨其白描(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的手法,明确其与一般描写的不同之处。 (幻灯片展示) 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体会雪的情趣。体会白描的手法的好处。 五、导入话题。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可谓是个“痴人”。主人公的“痴”表现在哪里? 布置学生合作阅读课文,找出其“知己之乐、醉情自然”的表现,结合课下注释明确文中重点词语及语句的含义。(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客此、长堤一痕)(幻灯片展示) 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培养阅读探究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探究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其中蕴含的情感。点评学生的自由发言,引导明确其痴情的背后隐藏的感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引导学生批判的看待这种隐居的情怀,他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 学生探究其中的感情,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确其值得吸取的地方。 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与批判看待问题的能力。体会作者于赏雪中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及遗世独立的情怀。 七 、课堂小结。 夜深人静的雪夜独赏湖景,云雾弥漫,山水、云天“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的雪景,既展现出淡泊、浑朴的境界,又写出了作者雪夜独游的孤寂心境。一个 “痴”字正点出了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 八、随堂一练。 本文与《江雪》对比阅读。 明确:描写手法与思想感情的不同。 布置课下作业: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叙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 2、搜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d3764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