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到重点句子的赏读——“换字法”赏析写雪景的句子;再到重点词语品读——“独”“痴”等,“读”是整堂课的主旋律。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在读中发现疑问,在读中解决难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走进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也成了这节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第二, 以“导”突破。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但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可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无法进入文本的,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老师用了一个问题“我从 (词或句)中感受到了雪后西湖 的美,你看……” 串起了整堂课,饶老师用一个“痴”字串起了整堂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让听课老师感觉“得来全不费功夫”,可见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以“阅读期待”突破。 老师重视学生的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饶老师以“梦”为话题引入,走进“痴人”的“痴梦”。老师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课堂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以“精巧设计”突破。面对陌生的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两课时的内容,老师该怎样设计呢?且看她的教学程序。饶老师:咬文嚼字品“痴”行——文画结合通“痴”景——知人论世悟“痴”情,思路清晰流畅,层次井然有序。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童子的心目中,张岱可以用一个“痴”字来形容,因为他有着不同常人的举动,因此能看到不同寻常的风景,这正是缘于他有一颗对失去的故园的“痴心”。最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在引领学生理解内容时,一直紧扣课文,体现了语文课的特征,上出了“语文味”,更上出了“文学味”。 当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还有一些不太完美的处理。如老师没有处理字词句的翻译,学生对课文不熟悉,所以课上表现不积极;饶老师有的问题设计的大而空,像文画结合通“痴”景时,老师问:雪景独特在哪里?这个问题太大了,学生无从下手,造成了冷场。从老师上完课后不太轻松地表情上,可以看出她们对课堂还不太满意。可是我们知道有缺陷与遗憾的课堂才是美丽的,它让我们不断思考、总结、学习、进步,这样的课堂才能不断提升,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1469f9276c66137ef06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