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批评案例分析

时间:2022-04-08 17:24: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案例批评分析



此批评案例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卢那察尔斯基认为人的精神疾患既有社会学因素,又有病理学因素。因为,一方面精神疾患是人所处的阶级地位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它是人的机体应对外界变化所产生的合理反应,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机体反应论。当人在其熟悉的环境自然生存时,就不会产生机体上的变异,而当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时,人的机体,也即精神状态就会做出相应的回答。二、社会学因素与艺术密切相关,因为人总是要处于社会之中,客观社会经济条件之外人根本没有,人的每一举动和每一种具体思想的形成,都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来阐释和理解。三、人的精神疾患与艺术密切相关,卢那察尔斯基认为,艺术家的心理是“反常”的,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能力和以特殊方式感染他人的能力,同时还是易于冲动的人,否则他们可能感受颇多而无法将其传达给其他人。四、人的个性与艺术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个性的力量是艺术生成的根本要素之一。因为患有精神疾患的人并不是都成为了艺术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走向了顺从,只有少数人走向了艺术,这里存在着人的个性独创性问题。文学史家要充分重视艺术家的个性及其个性的社会渊源和社会影响,将个人因素置于社会网络之中。五、个性的力量固然伟大,但它不能仅仅成为纯粹私人性质的个性,个性的力量必须与相应的社会学意义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力量,过于私人化的个性不免流于庸俗。

在卢那察尔斯基观点中,我认为其有关心理疾患与艺术的关系的观点显得过于片面,他只看到了心理疾患有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没注意到艺术家也许会因心理疾患而葬送其艺术生命;也没有注意到患有心理疾患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依然受到理性的制约。

艺术家患有心理疾患时,其自我控制能力急剧减弱,感性的冲动则骤然加强,艺术家似乎受到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的支配,陷入物我两忘,虚实莫辨的境界,在这种状况下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打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这种心理疾患所带来的强烈的情感性、想象性以及独创性与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相一致,这


种一致性使其成为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患有心理疾患的人并没有都成为艺术家,除了和人的个性的独创性相关,还与另外两点相关,一是内在的精神气质,艺术家在患有心理疾患时时常无法控制其喜怒哀乐和言行举止,但是其情感活动和言谈举止还是与其内在的精神气质相一致。艺术创作必然反映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尽管有时因心理疾患的影响采用歪曲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其始终保持着完整的自我性。二是理性,艺术家在患有精神疾患时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遵循生活的逻辑、情感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并不违背事物固有的逻辑性,其依然受到理性的潜在指导和制约。惟其具备以上三点,艺术家才能创造出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否则其作品不免沦为疯人疯语,或者根本就一无所获。

当然精神疾患所带给艺术家的影响也不都是积极的,许多艺术家由于精神疾患的影响,对生活的感受是病态的,由此形成的世界观是偏颇的,反映到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弥漫着颓废厌世和悲观绝望的情绪。甚至有些人因精神疾患的影响而无法创作,如波德莱尔、尼采等人,一旦精神疾患发作,其创作生命就随之中止。

卢那察尔斯基认为艺术既与精神疾患以及人的个性相关,同时还与人所处社会环境相关,但其对社会环境的过分重视,使我几乎看不到在他看来自然环境也对艺术作品有影响。其实艺术家的创作受到的是一种综合语境的影响,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俗习惯等因素;还包括由以上因素综合创作者个人感受条件而形成的一种语境。社会批评的责任是发现这综合语境的复杂性及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总体来说卢那察尔斯基的关于产生疯癫的原因和艺术产生的条件的论述是较为全面和辩证的,既承认疯癫的生理性因素,又肯定了其社会学因素;既有艺术作品特质的社会及时代成因的解读,也肯定了人的精神疾患、个性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评论家他不免有些过于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因为在其看来产生自社会和时代环境的文学作品,必须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趋势,反应时代精神和历史需求,对社会和时代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与卢那察尔斯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政治地位相关,作为十月革命胜利后政权尚待巩固时期的


政权领导人之一,强调文学的功利性也是无可厚非的。尽管卢那察尔斯基的社会学批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依然对我们今天如何进行文学批评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29b277f12d2af90342e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