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与反思

时间:2022-04-23 08:12: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例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1课时)

语教101班,2号,胡雨晴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激发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对诗,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1)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播放音乐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诗都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主题?(送别)

2.过渡: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对李白了解多少呢?(指名说、出示ppt

3.解析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指导书写:注意“鹤”“孟”“浩”“陵” 2)读题目:注意停顿。

3)思考: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谁在哪里送好友谁去到哪里。(指名说、同桌互说)

4)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图片与介绍,以及黄鹤楼到广陵的路线图。

4.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广陵,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提要求,读古诗。

2.请学生当小老师配音示范朗读。并在黑板上标出节奏。全班齐读。

3.学生自主体会诗歌内容。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我们就可以逐句的读懂古诗。


先自己学一学,再与同桌轻声地交流你读懂的部分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4.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三、品读古诗,进入诗境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1李白为什么要去送孟浩然呢?这句诗中有一个词点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

2)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我向大家透露一个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小故事。ppt出示)

3)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广陵”。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4)指名翻译,同桌互译。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1)什么是“烟花”?

2)看着“烟花三月”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ppt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一片春意。

3)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可是如今,他的好友却—— 4)指名翻译。 5)朗读前两句诗。

6)过渡:真是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李白目送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直到小船消失,此时:李白离去了吗?他在干什么?李白看见了什么?

2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李白为什么还不离开啊?这又是怎样的情啊?(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3)指名翻译。(重点:“尽”“唯见”

4)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看见了这样的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也来送送孟浩然?(指名说、同桌互说)

5)过渡: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我们再把这两句诗读一读,会背的同学背一背。

指导: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四、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五、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扬州城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这是我第一次上古诗的内容,虽然是第一次进行古诗教学,但是我觉得整堂课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各个环节之间过渡得也比较自然流畅。一开始我利用对诗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对诗的内容都是有关送别的,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送别诗的一个情景中。诗题是一首诗的关键,让学生从诗题入手,自主地去发现信息。并出示一个句式,把学生发散的思维进行聚合。在解读诗题时,我还出示了黄鹤楼到广陵的路线图,让学生有一个情感上的体会。在学习古诗内容时,我觉得仅仅学习意思是不够的,所以我让学生把意思与脑海中的画面结合起来。例如“烟花三月”。我出示图片,让学生想象画面,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还有最后两句诗也极具画面感,只有让学生进行联想,才能更透彻的理解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做得不够的是朗读方面,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应该要多揣摩。还有让学生自主划节奏,学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意见,这里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有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432db1941ea76e59fa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