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时间:2022-05-06 16:28: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以教育部基础教育革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教育部颁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教学目标

1.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3.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通过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趋势。

4.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理解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传承文明的主体。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

5.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 三.教材分析

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我们传承的文明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则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本册教材与以往的历史教材不同,不是一般性地讲授历史的演进,而是立足于现实社会,文明为主体,追溯现代社会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来源和演变。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划分人类文明历程阶段的主要标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

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即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了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

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

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本册教材规定的时间范围是16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期,涵盖工业文明历程的前三个阶段。因此,教材设立了三个单元与之对应。

3.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做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

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4.本册教材划分的和工业文明进程相一致的三个单元中,分别有机地融入了中国历史的部分。 第一单元描述了工业文明兴起于西欧时,中国仍然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了相当高的农业文明的水平。

第二单元描述了欧美经过工业革命,中国明显落后,在西方的冲击下,一边反抗侵略,一边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

第三单元描述了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的过程。

5.在本册教材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

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教学措施

1.从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使学生喜欢阅读和学习,又要避免设计中出现过于儿童化的问题。2.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要突破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


现,贯穿综合的主线,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跳出分科教学的框框,特别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合理渗透、融合,帮助学生借助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多个角度认识社会。 3.为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宜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有效参与,又可节省时间,还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4.力求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考察自然景观或访问有关组织、机构,调查社会问题,使课内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发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

6.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

7.加强教与学的合作。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之间亦应加强教学协作,充分利用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

8.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鼓励学生根据相关问题或主题查询资料、信息,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9.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体验。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学校、社区或当地)的各种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10.教学手段多样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6a7832b4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