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305篇诗歌,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7世纪(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间。它们原先全是乐歌,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除“雅”、“颂”等少数作品为当时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写外,大多数都是劳动人民口头文学创作,是民歌,这就是“风”。《诗经》的“风”,也叫“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按地区分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对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意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伐檀》、《硕鼠》就属于这一类。以青年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歌也是“风”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些诗表现了妇女受到的压迫和她们的痛苦生活,如《谷风》、《柏舟》、《氓》等;有些诗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如《静女》、《采葛》等。“风”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生活现实,初步形成了我国诗歌创作上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雅”有小雅、大雅之分;“小雅”共七十四篇,“大雅”共三十一篇。“小雅”主要产生的年代在西周后期,作者多为没落贵族和士人。这时内政腐朽,外患严重,社会危机充分暴露,产生了不少斥责朝政、讽谏国君、反映丧乱的诗,也有一些诗反映了民族间的矛盾。这些诗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主要在贵族宴飨、诸侯朝会时用,诗中除了宣扬神权、君权至上外,还常寓教训规谏之意。 “颂”是宗庙乐歌,共四十篇,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主要用于祀神祭祖,歌功颂德。部分颂诗具有史料价值。 《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963e08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