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译注:第七章 予知 子曰:“人皆曰:‘予知。’(予:我。)(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而莫之知辟也。(辟(bi):同“避”。)(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皆曰:‘予知。’(人人都说自己聪明,)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期月:一整月。)(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附:朱子说 予知之知,去声。罟,音古。擭,胡化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读解】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 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 明与暗,隐与显。人都知道躲避明处之灾,而无法躲避暗处之害。就像孔子说的那样,人们都说:“我聪明”,可只知道躲避明枪明箭的驱赶而落入早已暗中设置的罗网陷阱,而很少有人懂得躲避,是细于防明而疏于防暗,不可称为“知”。像孔子说的那样,人们都说:“我聪明”,可只知道选择中庸之道认为是正确,认为是懂得辨别和选择了。但选择中庸的人竟然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能坚守下来,可见是懂得明显的选择和辨别的道理,却不明白隐藏的“道”需要坚守的道理啊!不可称为“知”。所以,真正的“知”,在于防患于未然,避祸于未显。真正的“知”,在于执中道而处,终身守护之,坚持之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9ff77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