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醉翁亭记》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考 江宁学校 曹之薇 一、 教材内容分析: 《醉翁亭记》一文编排在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亭台楼阁”中。 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获罪,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伤时,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作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了传世之作《醉翁亭记》。 这篇文章以一个“乐”字为主线贯穿全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凝练简约的文字极其生动地交代了醉翁亭所处的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和四季朝暮景色变幻之美,描写了游人的悠闲和乐和宾客的宴游喧闹。笔意飞扬,摇曳多姿。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 如何引导学生去体味理解文章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这一民本思想,就是教授本课的重点、难点了。 不如从“醉翁”二字入手,“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这个自号“醉翁”的太守其时年仅40不到,且明明“饮少辄醉”却偏偏爱酒,甘愿“颓然乎其中”,这又是为何呢?若说是政治失意,人生遇挫,故而借酒消愁,在他的《题滁州醉翁亭》一诗(“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世间。……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溪。……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中倒是可窥一斑。但在此记中委实难觅愁思,惟见其乐了。那么“醉”又为何?“乐”又为何呢? 个中的情趣正在于作者在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两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其“醉”并不因酒,而在于秀美的山水令人陶醉。于是乎,从第二段开始作者便对“山水之乐”展开了具体的铺陈:从朝暮的晦明变化,到四时的景物变幻;从游人怡然自得、往来不绝,到宾客起坐喧哗的宴酣之乐。在这样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山水之间,各方人士与太守一起欢宴,没有等级,不拘礼法,打了鱼、酿了酒、收了菜就拿到席上来共享;无需丝竹之乐(yue),只有游戏之乐(le),“觥筹交错”,“众宾欢也”。那么太守呢?太守又在哪里呢?更是不管仪态、不拘形迹,醉醺醺,歪歪倒倒地坐在其中共享其乐。 及至文末“夕阳在山”,“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禽鸟乐”“山林乐”“游人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乐其乐”中的“其”究竟何指呢?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乐民之乐”,太守的快乐正是因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呀!这里太守的“乐其乐”与《岳阳楼记》中的“乐而乐”真像是欧阳修有意地在与朋友范仲淹对话:要“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呀?只要眼前能与民同乐,也就很快乐了。然而,这种忘却等级、抛开礼法之乐可能只有在“醉”时才能短暂享有吧?等到宴散了,酒醒了,又会怎么样呢?是不是浮生若梦呢?那么就赶紧用文章把此情此景记录下来吧,当做一种理想,一个目标。 于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自然只有太守庐陵欧阳修了。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本文的语言相当有特色,通篇采取“…者…也”的说明句式,极富韵律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第1页 共3页 二、 教学目标设置: 基于以上对于教学文本的解读,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梳理文言词语和课文中的名句,注意文中古今意义、用法发生变动的词语,记忆背诵本篇。 2、感受作者描绘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写法,学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感受本文极富韵律的语言特点。 2、通过比较阅读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先贤文人在人生受挫、政治失意时所发出的灵魂之声,思考在遭遇人生低谷是应持有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设计: 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线索“乐”字入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的处境,思考究竟因何“醉”?又因何“乐”?从而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也受到了有关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对待得失的人生教育。 欧阳修《醉翁亭记》写他与众宾野宴尽欢以后,感叹道:“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乐其乐”的解释,中学课本以及一些注本都是:“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这种理解恐怕并不准确。 依照一般的说法,“乐其乐”中的“其”就指欧阳修自己。也就是说,欧阳修乐的是自己独得的山水之乐趣,而与滁人的“从太守游而乐”不相干。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跟文章所要表达的“与民同乐”这个主题发生了牴牾。说滁人“不知”,言外之意就是只有自己才懂得山水的乐趣,滁人只是陪着太守“随喜随喜”而已。这样的的理解,跟整篇文章的情感内容也是不相吻合的。 我以为,“其”字应该是指代滁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证明。“其”作为代词,必然有上下文提供的内涵基础。“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语是人而不是太守,如果把后一分句说完整,那就是“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所指代的对象正是“人”;下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中的“其”,指代滁人之意更为显明。这两个“其”字所指的不能不是同一对象。 把百姓的快乐看作自己(太守)的快乐,这也符合当时欧阳修的思想感情。《孟子》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欧阳修,具备这样的思想意识,应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人意料的地方。太守游山玩水的乐趣,滁人不会不知道,而太守的真正乐趣却在于滁人的幸福安乐,这深一层的快乐,却除了太守本人以外,别人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的。作者所要表示的,正是这样一种切身的感受。 就《醉翁亭记》全文的结构上看,我们这样的理解也是顺理成章的。前文极力渲染山水之乐,而山水之乐写到“四时之景无穷,而乐亦无穷也”已经达到高潮,后文已经难以措手了,作者于是笔锋陡转,写出滁人“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的游乐情景,从而把自己的乐趣引申到“乐民之乐”、“与民同乐”这样更为深广的一步。振起后文,全靠第2页 共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45fde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