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读书报告 dos 《儒教与道教》是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斯•韦伯是如何注重对儒教与道教的社会伦理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欧洲学者对待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些看法观点。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欧美各国各地区人民、学者了解中国和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也就是说,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对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社会文化、伦理的基本态度及理解。 马克斯•韦伯通过《儒教与道教》说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成功地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而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已经有了结论:中国因为没有经过类似西方的宗教改革,也就是说缺乏一种特殊的宗教理论作为指导,进而无法产生出成形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按照译者的话来说,马克斯•韦伯写此书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描述中国的经济史,也不是为了反映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史,而是为了论证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到的论点: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东方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伊斯兰国家)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宗教伦理精神对这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他所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的方法和重点被彻底颠倒过来的“理想型”的方法。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里,韦伯根据他所提出的“理想型”,强调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广泛一致性的教义,而忽略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不和谐的因素。在《儒教与道教》一书里,韦伯却采用了相反的程序,强调了那些阻碍理性的经济活动的精神因素,而贬低了那些似乎是十分符合经济理性的因素。在西方,新教伦理(精神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因素)的发展;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情况恰恰相反,儒教与道教(精神因素)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物质因素)的发展。 首先,我先来说说对于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所用到的研究分析方法,整体上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基础(物质)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同时马克斯•韦伯通过纵向上找出中西方之间各自物质基础形成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也通过横向上找出中西方之间各物质基础形成分歧的转折点。这种纵横交错的研究方法是很科学也是很有效的,得出来的结论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可靠性,也使得整个研究讨论思路显得更为清晰合理。因此,马克斯•韦伯在这本书所用到的研究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运用。而在上面 也提到马克斯•韦伯利用了纵向研究更是运用到了长时段理论的研究方法,按照布罗代尔的话来说,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这对于从未踏足中国的马克斯•韦伯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整个研究变得可行可靠。然而,我个人对于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资料也许多人一样表示质疑,我认为马克斯•韦伯的研究素材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官方的史学资料,对此马克斯•韦伯的确也表示过对于某些文献的怀疑,但不仅仅因为文献来源的可靠值得质疑,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下文献本身的可靠性,因为在中国,正如成语所言:成王败寇,一般历史文献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因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或为了维护权威的需要,或为了保持社会安定的需要,不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文献都未必能正确反映社会的客观现实。因而,我觉得如果我们想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而又能仅从文献出发的话,不仅需要参考官方的文献资料,还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非官方渠道收索民间实例去切实体会基层的情况,多方面去考察研究对象,或许会得出与官方提供信息所不同的信息,不过这正是研究本身所需要验证的过程。 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的宗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观点明确地在《儒教与道教》之中反映出来。本书由三大篇组成,而这三篇又可以看成两大部分:第一篇为第一部分,物质部分;第二篇、第三篇为精神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四章:在这一部分中,韦伯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如没有货币经济和独立的城市,没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宗族包揽民间一切事物,中央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在这四章内容中,韦伯开始就从中国的货币制度、城市与行会起头,讨论其中有什么样的因素利于、又有什么样的因素不利于激发资本主义。韦伯认为在物质层面,中国的社会结构同时包含了有利于和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混合因素,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欧及基础差不多,“甚至可以说,从发展资本主义---官僚体制的潜在能力上,中国、印度等地的物质环境,比起来实优于我们西方的中古和近世时期。” 对于这一物质部分,韦伯重点从中国社会五个重要的物质层面上考察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须物质基础:货币制度、城市与行会、家产制国家、氏族组织以及法律。其中,马克斯•韦伯提到对于焚书坑儒这一事实表示不能理解甚至是怀疑其真实程度,然而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我们把这一事实看得理所当然,因为我们了解当中的价值观,而这里就是马克斯•韦伯所无法理解的。 而第二部分里,韦伯集中考察了理性资本主义无法在中国出现的“心态”因素:儒教和道教。用韦伯的话来说,“儒教的理性主义是去理性地适应于此世;而西方的清教的理性主义是去理性地支配这个世界。”儒教要求人们将此世当作“既有之物”而加以接受,因此它惧怕任何的改革(在韦伯看来,王安石的变法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他所采取的理性的、中央集权的财政措施遭到了以儒家教官吏为代表的传统势力的激烈反对);而清教为了理性地支配这个世界,主张对此世进行激烈的变革。道教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自然与社会的永恒和谐的秩序,在这个和谐的秩序中,本质上不存在真正的道德恶灵与缺陷,所以也用不着去改造它。这和清教策励人们去改变既有世界的教旨形成鲜明对照。韦伯在第五、第六章分析了儒家伦理的体现者——士。“中国的统治阶层——尽管这种统治有时中断并且经常处于剧烈的斗争中。但总是不断更新,不断发展。——过去和现在,整整两千年来,始终是士。” 士的特点是谋官参政。早在战国时期,士就周游列国,充当诸侯的幕僚。他们享受免除杂役,免受体罚等特权,并且按照等级来领取俸禄。在社会伦理方面,士的典范是“君子”,“君子”的德性体现着“仁”。在经济政策方面,不同于西方的自由竞争的思想,士等级的经济思想是从属于“礼”的,认为每个等级都应该严守自己恰如其分的经济所得,不能够僭越。 接着韦伯分析了由士为核心的儒教,韦伯认为儒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宗教,它是入世的。“信儒教的正统的中国人(不同于佛教徒),在祭祀时为自己祈祷多幅,多寿,多子,也稍微为先人的安康做祈祷,却丝毫不自己‘来世’的命运祈祷„„长期以来,儒教总是用根本不可知的否定的态度对待彼岸的任何希望。”儒教中没有来世说和救世说,没有对超世的命运和超验的价值的追求,还缺少自然法,思想和形式的法律逻辑。儒教认为,只要人人恪守内在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就能维持长治久安。儒教维护传统,但是传统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之后,韦伯说到了道教,按照韦伯的观点,道教因为自身的神秘主义与巫术的传统,道教无力扭转儒教的传统主义,而让其继续把持支配地位,连同士阶级对经济生产经营缺乏兴趣,使得社会无法按照西方之途演进而发展出资本主义。最后一章,韦伯对儒教的理性主义与西方清教的理性主义进行对比,证明了中国不可能产生像西方那样发展成形的近代资本主义。而最后韦伯也提到导致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成功发展成形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人本身所具有的对世界的实际态度。 对于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我的理解还是很浅,我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在对于整个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过后,再来阅读这本书,因为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我本不十分了解,也有时会觉得对于书中所提及的具体事件所带来的东西方不同的观点,我同样表示不能理解。理解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也明白到今后应该多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及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77c95a7c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