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元”(一) 摘要:本文立足于语言的社会性,按照思维和存在的辨证,结合具体语境,对《易经》中的关键语词“元”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原义”回溯,为进一步深化《易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本文认为,“元”当训为“大”。由对“元”的考释,本文总结出训释《易经》的三条本则:即语言的社会性原则;社会存在决定人类思维的历史性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语境性原则。 关键词:《易经》;元;大 Abstract:Thisarticlebasesonthelanguagesociality,accordingtothethoughtandexistencedialectical,theunionconcretelinguisticenvironment,theessentialword“theYuan”hascarriedon“theprimarymeaning”maximumlimitto“theBookofChanges”therecollection,tofurtherdeepen“theBookofChanges”studieshasprovidedthesolidlinguisticsfoundation.Thisarticlebelievedthat“Yuan”,whenteachesis“big”.Byright“Yuan”thetextualresearchandexplication,thisarticlesummarizesteachesreleases“theBookofChanges”threethis:Namelylanguagesocialprinciple;Thesocialbeingdecidesthehumanthinkingthehistoricalprinciple;Thecharacterdoesnotleavetheword,theworddoesnotleavethesentence,thesentencedoesnotleavethechapteroflinguisticenvironmentprinciple. Keywords:“theBookofChanges”;Yuan;big 《易经》这部古老而神秘的经典著作,自成书以来,得到历代语言文字大师及学术通人的精心阐释,有关注述可谓汗牛充栋。仅《文渊阁四库全书》就收录《易经》的训诂书籍169种,共1888卷、凡1048册。卷帙浩繁,展示出历代治《易》的水平。虽不乏深通《易》理的名篇,但对那简短而又缺乏严密逻辑,乃至完全有悖于一般逻辑的卦辞和爻辞来说,不少解释多有言不尽意或者意不逮言之处。的确,《易经》在语言结构上留下了不少语义空白,只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凌空蹈虚实则丰实充盈而又灵活多变的原始框架,研《易》者多蹙眉笔耕,结果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亦在意料之中。这就要求今人无论从任何角度研究《易经》,都必须建立在对其原文比较正确的领会之上,否则,或牵强附会或望文生义,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认为,学人治《易》,应将其放到2000多年前《易经》产生的具体时代的背景中加以研究考察,才能对《易经》原义有所真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有所创新。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据此,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通过与其同时代的其他著作及地下出土资料的相互比较,就历代《易经》训诂中分歧较大的个别关键词句条分缕析,或从一宗旧说,或立一家之言,无不实事求是,加以确诂。今笔陈心得若干,对《易经》中“元亨利贞”之“元”一词展开详细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六卦无元亨利贞这四个占断之辞,元亨利贞四字俱全者七卦,有亨者八卦,有利贞者九卦,有利者十卦,有元亨利者一卦,有元亨者三卦,有元贞者一卦,有亨利贞者十一卦,有亨利者四卦,有贞者二卦。可见《易经》卦爻辞中元亨利贞四词尤其“元”词出现频率极高,“元”的意义不明,则全书难于通晓。关于“元”的释义,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如下两种: 其一为四德之一说。较早见于《左传》。《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随》,史曰:‘是谓《艮》之《随》卦。《随》,其出也。君必速出。’穆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固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穆姜根据《随》卦卦辞,从而得出“元”为人之四德之一的新义蕴。《文言》释《干》:“干,元亨利贞”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此外,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易传》、孙星衍《周易集解》、惠栋《周易述》、宋书升《周易要义》等都持这种观点。 其二为占筮之辞说。朱熹《周易本义》曰:“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益也;贞,正而固也。文王以为干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2]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元、亨、利、贞之初义维何?曰:元,大也;亨,即享祀之享;利,即利益之利;贞即贞卜之贞了。”3]另外,李镜池《周易通义》,刘大钧、林忠军《周易古经白话解》等亦主是说。皆释“元”为占筮之辞。此外,还有释“元”为开始。比如释“元亨”为一开始就大吉大利。 那么,《易经》中“元亨利贞”之“元”究竟何义,迄今还无人进行详尽论述,今在此探讨如下。 《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徐锴《系传》作“从一,兀声”,是说有误。元,甲骨文也作上下结构,上为“二”下为“人”(见《殷虚书契前编》卷四第三十页)。从人,从二;“二”,是古文的“上”。《尔雅.释诂》云:“元,首也。”杨树达亦云:“《说文》一篇上一部云‘元,始也。从一,从兀。’按许君以元为会意字,然一兀义无可说,许说殊不可通。宋戴侗《六书故》云:‘元,首也。从儿,从二;儿,古文人,二,古文上,人上为首,会意。’近人徐灏撰《说文段注笺》述戴氏之说,且引左氏僖公三十三年传‘狄人丧其元’,哀公十一年传‘归国子之元’,《孟子.滕文公篇》‘勇士不忘丧其元’,以证明其义,可谓信而有征矣。愚谓徐氏所举古书谓首为元,用字之例也。今更从造字之例证之。《说文》七篇下“冖”部云:‘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今案许君冠有法制之说非是。余谓寸者,手也。冖者,覆也。冠从寸从冖从元,谓人以手覆加于首也。冠加于首其字从元,此造字时以元为首之证也。人之去母体也,首先出,故凡首义之字,引申之皆有始义。《尔雅.释诂》首训始,今通语谓始为头,皆其证也。元本义为首,许君以引申之义为造字初义,故其说不能惬当矣。”4]另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林义光《文源》也训元为首。由此,元之本义为“首”当是确定无疑。但以元之“首”义,释解《易经》,又多有不通之处。下面我们再以“元”的引申义考释之。 元的较早的引申义当属“始”、“大”二义。甲骨金文中有以元为“始”的用例。如“庚申卜旅贞惠元卜用在二月”(1续1.39.9)“隹(唯)王元年正月。”(师酉簋)“隹(唯)元年五月初吉甲寅。”(师兑簋)《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也有以元为“大”的用例。如“历肇对元德。”(历鼎)“攻乍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攻敔王夫差剑)《尚书.康诰》:“元恶大憝。” 从甲骨金文中“元”之用例来看,元之“始”义大多用于记年,如“元年”等,适用面较狭窄。而元之“大”义不仅适用面较广,而且还可修饰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这一点在其他古籍资料中也可得到证明。如:《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郑注:“元,大也。”《书.金滕》“今我即命于元龟。”马注:“元龟,大龟也。”《诗经》中元字凡五见,皆训为大。如《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萁猷。”《毛传》:“元,大也。五官之长出于诸侯,曰天子之老。”《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集传》:“元,大也;戎,戎车也。”《诗.鲁颂.闷官》:“建尔元子,俾侯于鲁。”《集传》:“元子,鲁公伯禽也。”《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高亨《诗经>今注》:“元龟,大龟。”《诗.大雅.崧高》:“王之元舅,文武是宪。”《集传》:“元,长;宪,法也。”“元”表兄弟排行时也可称“大”。直到现在,仍有“老大”,“大孩子”(即长子)之称。当即是语言继承中语义展转深造的结果。所以,从语言的社会性上看,《易经》中“元”之义当训为“大”较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fdca5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