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写成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厌恶甚至是鄙弃黑暗官场以及热爱自然风物和劳动生活的隐士情怀。下面,笔者想就陶渊明归隐情怀的具体内涵作一些粗浅探讨。 归隐情怀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 《归去来兮辞》开篇即用一个感叹句和两个反问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自责、自悔、自觉、自醒的心路历程。如果说“归去来兮”是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宣言书的话,那么“既自以心为形役”就是辞官归田的原因。这里的“心”即“志趣人格”,“形”即“出仕为官”。这种由“出仕为官”之累造成的心灵“惆怅独悲”,在他一百二十多首诗、六篇散文和三篇辞赋中均有表露。其中,作者在《归园田居》中写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更是以“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表达了自己挨饿受冻之苦远远不及“违心折志”之痛,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作者厌恶官场与蔑视权贵的归隐情怀。 归隐情怀二:淡泊名利,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离开官场后的闲适愉悦,“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则灵动地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情状和心理。至于抵家时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温馨情景,以及回家后“引觞自酌”“眄柯怡颜”“涉园成趣”“矫首遐观”的生活,无不与陶渊明“无适时之韵,爱丘山之美”的天性相吻合。正是顺应天性、忘却得失、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精神使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的陶渊明终于超越世俗,活出了真实恬静、闲适自在的自我。所以,苏轼才高度赞扬陶渊明“欲隐则隐之,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诵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时常会感受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清淡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然。其实,这都源于陶渊明淡泊名利、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归隐情怀三:躬耕田园,享受诗酒琴书 除远离官场的闲适自在外,《归去来兮辞》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是酒酣归弹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是“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雅致,是“有事于西畴,植杖而耘耔”的劳动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的陶渊明能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之时,努力追求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无疑是时局动荡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之时下层知识分子守节洁行的求生之道,更是他们冶情悦性的养生之道。事实上,从老子以来,沿着此道,中国文学史上走出了高适、李白、柳宗元、苏轼等无数文学巨人。由此可见,陶渊明躬耕田园、享受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不仅滋养了自己,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代许多文人。 归隐情怀四:心依乘化,知天乐命 魏晋时期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渊明可以说是最为焦灼的一个。陶渊明除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生命感悟外,还在其他一些诗作中表达了类似的感悟。比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诗》)。总的来说,从陶渊明的一生看来,他“读书不入仕,归隐不求道”,确实形成了他特有的人生哲学观。因为,儒学家追求的人生观是“立德立功,留名后世”,道学家追求的人生观是“炼丹学道,求长生”,佛学家追求的人生观是“生死轮回,神不灭”,清淡家追求的人生观是“醉生梦死,生死同”,而陶渊明追求的人生观则是“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超越生死”。当然,陶渊明追求的人生观,既包含了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包含了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或者是他想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 综上所述,陶渊明归隐情怀的全部内涵是:鄙弃官场、淡泊名利是他的节操;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生活保障;享受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是他的人生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cd02b9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