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品德课

时间:2022-05-17 18:00: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

石塘学区中心学校 马建东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好”“乐”,就是喜欢学、愿意学,要使学生对品德课“好”学、“乐”学,就必须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教育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原动力。激发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喜爱品德课,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乐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创设和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换牙了》一课时,为了检验学生的刷牙方法是否正确,我出示了牙齿模型,请学生上来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学生观察他刷得对不对。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而且增强了趣味性。学生学得其乐融融,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本领。

当然,创设“乐学”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表演情境、说唱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多变化、多运用,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体验、快乐地收获。

二、利用儿歌导入

儿歌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最大特点便是富有韵律感,学生喜欢读、易接受。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儿歌的可唱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组织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美化家园》一课时,我在导入课题时,用儿歌的形式自遍了谜面:绿身体、街边站,昼夜不下班,寒暑不肯闲。不嫌脏、不埋怨,甘为环境作贡献。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跃跃欲试。谜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垃圾箱。可见,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猜谜,不仅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垃圾的投放、处理、再利用,而且增强了课堂的新鲜感、学习的趣味性,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又如,在学习《讲谦让》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少儿歌曲《李小多分果果》李小多、分果果,分到后来剩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送给张小弟,小的留给他自己。接着,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这首儿歌概括地反映了课文内容,既简单、又有节奏感。同学们感到很有趣,学起新课来自然积极主动、精神十足。

三、组织竞赛活动



- 1 -


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但他们的好胜心又很强。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合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让他们在“比一比”“赛一赛”中,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学做家务活》一课时,我组织了“巧手运动会”的活动,让学生比赛擦桌椅、洗手帕、缝扣子、叠衣服等,看谁干得又快又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男女竞赛、小组竞赛、同桌竞赛等多种形式变换,以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营造和谐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促使师生积极互动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它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经常走到他们中间,多和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品德课产生兴趣。

五、借助情感体验

品德教学不应该理性化、教条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量情感化、生活化。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验和心理换位等途径,激发学习兴趣,深化道德认识,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例如,在学习《走进残疾人》一课时,我创设了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第一个情景是让学生蒙住眼睛,从教室门口走到班级最后一排取东西;第二个情景是让学生扮演聋哑人,用肢体语言表达一件事情;第三个情景是让学生扮演肢残者,用一只手完成某项任务。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体验到了盲人对光明的渴望,聋哑人对说话的渴望,肢残者对健全身体的渴望,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由此产生了道德情感上的升华,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心灵深处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在行动上帮助残疾人。

恩格思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们努力去探索,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e9dcb14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