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翻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一庭花。 【注解】 1、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2、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在今东苏西南部。当时沿着金陵的秦淮河两岸,酒楼妓馆林立,一片繁盛景象。 3、一二句意谓: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首句实为互文,意谓烟和月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 4、商女:陈寅恪云:“此商女妆即为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5、后一庭花:即《玉树后一庭花》,系南朝陈后主之作。陈后主,南朝亡国之君陈叔宝,为隋所灭。 6、三四句意指:隔江的歌女完全不关心即将衰败的国家,演唱的就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一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一欢作东,终于为隋朝攻灭,如今歌女还在演唱这支“亡国之音”,于是诗人不败感叹。尽管此时距离朝覆灭除了几十年,但是国家行将衰败的阴影已经步入诗人的心田。 【翻译】 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宁静的夜里把小船靠岸在秦淮河边紧邻酒家的地方。歌女不晓得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一庭花》。 【简析】 建康就是六朝都城,秦淮河沿着城中流向长江,两岸酒家林立,就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乐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无此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诗中第一句的两个“笼”字用得出奇制胜,十分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种事物,用两个“笼”字巧妙和谐地融汇在一起,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亮淡雅的水乡月夜。这幅图画是那么柔和幽静,似静又动流动,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朦胧凄静的气氛又是那么浓。这里的“月、水”和下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为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做了一个很厚实的铺垫。 “夜泊秦淮将近酒家”,貌似信手拈来,仔细观察揣摩却又很应该难以忘怀,诗句内中蕴藏一着极其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你看看,由于“夜泊秦淮”才能“将近酒家”。然而,“夜泊秦淮”四个字又承揽了近一句景色点时间点——“夜”,也斥责了近一句所描写景色的地点——“秦淮”,并使之更形象,更抽象化。这一句不仅精妙地联结了诗题,承揽了近文,“将近酒家”还起著了打开下文的促进作用,由于“将近酒家”,才带出“商女”、“亡国怨”、“后一庭花”,也由此才不触一动了诗人的情怀。可知,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商女无人知晓亡国怨,隔江犹唱《后一庭花》。”“犹唱”二字意味深长,精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出来,整体表现出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情景交一融,景为情设,情随景至,自然天成没有丝毫斧凿之痕迹,借陈后主的荒婬亡国讽喻晚唐朝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前世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思之忧国情怀。 创作背景 《泊秦淮》,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杜牧前期十分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则表示担忧,他看见统治集团的腐化暴虐,看见藩镇的拥兵自固,看见边患的频密,深表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怕。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使得他写下了许多具备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名家点评 清·低棅《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国T5670矣,时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骤言,自然兴慨。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写景命意俱妙,绝处怨体反言,与诸作异。 清·郭濬《改订注释唐诗正声》:周云:亡国之音,自苦不堪言听到,又当此景。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用事体。何仲德为熔意体。 清·徐增《而庵说道唐诗》:“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甲壳沙”,沙色白,故云“月甲壳”。下字极推敲。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似,酒家临河故也。商女,就是以唱曲并作生涯者,演唱《后庭花》曲,演唱而已矣,那言陈后主以此亡国,存有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存有无穷兴衰之美感,故作就是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绝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e9dfa22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