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明白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饱含的感情。 3、会分析诗歌采用艺术概括和夸张手法的妙处。 教学过程: 导入:请大家听一首歌曲,你能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意境吗?是的听完之后,给我们一种大气磅礴而又乐观向上的感觉,那么有谁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1)七言律诗的简称,是律诗的一种,每首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 2)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3)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一般要用对仗。 课前热身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一: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法快读课文,两人结对解决下面问题。 1、标出四联。 2、勾画出不认识 或拿不准的字词,两人小对子予以解决。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节奏、重音、韵脚、感情) 互动温馨提示: A、两人小对子: 解决本课生字词,标出四联。 B.4人小组: 在组长的带领下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A、两人小对子: 解决本课生字词,标出四联。 B.4人小组: 在组长的带领下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听录音: 指导:在你朗读的基础上,听录音,比较一下,看还有哪些读法上需要改进! 个人展示: 在听取录音的基础上,看能否超越自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 再现画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这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图。请划出诗中作者所选用的地点,并在每个地点前面加上一个动词,为每幅图取个名字。如:“腾越五岭图”。 2、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择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要求:回答问题时要用最简洁的语言。 (预时3分钟) 互动温馨提示 1.4人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2、确定展示的方式及展示代表。 展示单元二:小小解说家 大组建议: 1、可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五幅画面。 2、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概括,可以结合具体语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先带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时5分钟) 三:再读诗歌 品味妙处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八人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和“寒”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3、颈联和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3分钟后,小组展示朗读并分析) 互动温馨提示 A、4人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问题。 B、8人共同体: 大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讨论问题,达成共识, 大组长抽签后,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派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大组长带领成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预时5分钟) 展示单元三: 方案建议: ①声情并茂,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形式多样化的诵读; ② 结合文本内容,做适当的分析; ③ 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 (预时5分钟) 回顾目标 畅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请尝试从以下几个方1、所学知识 2、写作技巧 3、精 神 传 承 …… (时间2分钟) 当堂训练: 面盘点所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 ) 磅礴( ) 岷山( ) 云崖( ) 2.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3.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 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4.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eab75f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