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行为归因于个人或情境

时间:2022-05-04 19:23: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把行为归因于个人或情境



摘要: 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识不同于其他事物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需要对其内在的状态加以推测,涉及其动机、性格、情绪和态度。个体只能依靠从外部线索获得的间接资料来加以推论。有关推论(即归因)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最活跃的领域,并形成了多种归因理论。

关键词:归因 预测 外在情境 内在个性 行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如“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了解了原因之后就可以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

海德是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学者,他非常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我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把这种普通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

海德认为,我们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的周围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加奖赏与惩罚、运气、任务、任务的难易等,称为情境归因;如果判断个体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以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点等,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可以认为个体的任何行为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是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总有其中某一种原因真起主要作用。海德归因理论的核心在于,只要首先搞清楚其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一个企业家事业成功了,要从他的能力或努力(内部原因),以及运气好或上级支持(外部原因),来归因。

海德提出,人们总是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的个性,或是外在的情绪。比如说一位老师可能会想知道某个孩子的敌意到底反映出一种攻击性的人格 (内部化倾向归因)还是反映出他所受的压力或污辱(情境归因);又如,一个人的助人行为会被认知者加以分析,他为什么要帮助人:是别人命令他干的吗?他是为了想得到别人的表扬吗?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老师对学生成绩进行归因,尤其是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应该加以深入分析,这学生成绩为何很差?其原因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从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如果是由于不用功而成绩差(归因为个人倾向),则做思想工作;如果说是老师是教学不得法(归因于情境)则需要改进工作方法。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实质上就是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任何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驱使,只有剖析其动机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的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将这些行为归因于什么呢?陪审团必须就一次枪击是出于故意还是出于自我防卫做出栽定;一对闹别扭的夫妻互相揣度为何对方表现得如此自私;面试官必需判断求职者的行为是否真诚。当我们做这些判断时,我们的归因——不管是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生活幸福的夫妻则把配偶尖酸刻薄的举动归因于当时的情境,不幸福的夫妻则把同样的举动归因于对方恶劣的性情。

归因在政治上的作用:你如何解释贫穷与失业呢?英国、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指出,保守派倾向于把这种社会问题归因于穷人和失业者本身:“人们通常会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那些不工作的人就像是寄生虫,任何一个积极主动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一个美国的总统候选人曾这么



1


说:“犯罪不应该归咎于社会,受到指责的应当是那些犯罪的人。”而政治自由主义者(以及社会科学家们)更倾向于指责过去和当前的形势:“假如你我也不得不生活在缺少教育、缺乏机会和被人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情形会更好吗?”他们认为,为了弄清“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在未来阻止类似的恐怖事件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对那些可以觉察到的不公平现象和滋生恐怖分子的环境进行思索。

管理者们也必须做出归因。在评估雇员时,他们倾向于把雇员们拙劣的表现,归因于他们的个人因素,比如能力低下或缺乏动机。但是,请记住“行动者”的观点:员工会将表现不佳归咎于情境的影响,比如说供给不足、工作条件、同事难以相处、或是要求过高等。

维纳认为在分析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时,原因的稳定与不稳定乃是第二个重要的问题。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结为许多可能的因素,但都可以把他们归入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的四个范畴之中。维纳等人的研究表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和感激的心情。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使人感到内疚与无助;若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若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好或努力,则以后工作积极性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气氛不好或不够努力等,则可能提高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维纳认为,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一般来主,追求成功的人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不努力。认为只要努力,总会办成工作。相反,避免失败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好、任务容易与外部原因,而把失败归结为自己无能。由于避免失败的人把成与否归结为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因此,认为再次成功把握不大。这种人往往处于退让的姿态。追求成功的人把成功与否归结为自己是否努力,这种人往往下一次选择任务时,仍能选择有相当难度的任务,自信通过努力能够成功。因此,归因于理论最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能够带来一种兴奋自傲感,不努力会产生一种内疚。

大量实验证明,个体对学习成功的归因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幼儿和小学生看重努力的作用。但当学生进入初中时,努力的“价值”逐渐贬值。他们愈来愈感到努力会表明自己能力低下,这种感觉与年倶增。到了大学阶段就把能力看作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了。在解释我们自己的作为时,我们对于自已的行为如何随着情境产生变化非常敏感。而在解释他人行为时,特别是仅仅观察了他们在一种情境中的表现时我们往往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忽视情境的作用,轻易地对他们的人格特质做出不合理的结论。比如原先我们认为纳粹集中营的头头们都有着格外恶劣的人格,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平凡的。他们在实施了一天的暴行后回到家中,通常以读本好书或听听古典音乐来舒缓疲劳放松自己。我们最初认定制造“9·11”事件的恐怖分子是非常疯狂的,而事实上他们在邻里之间,在键身房,或者在他们喜欢的餐馆中都是很不起眼的。

对于那些我们熟悉的人,由于经常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看到他们,我们当然不会将他们的行为简单归因为他们的内在倾向。但是对于陌生人,我们会做出内部倾向归因。因为我们更多地注意这个人而非情境。而与此同时,这个人的注意力却更多地集中在他/她反对应的情境。通过让行动者与观察者看一部从对方角度来重新演绎具体场景的录像带,能转换行动者与观察者看问题的角度,从而改变他们的归因。从行动者的角度看事物,观察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情境;而从观察者的角度看事物,行动都也将更好地理解他们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⑴戴维·迈尔斯 .黄希庭译.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⑵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ad19c0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