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教学初探

时间:2022-08-21 21:19: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阅读教学初探

诗歌,节奏鲜明,具有空灵的音乐性;语言优美,具有飘逸的形象性;情感浓郁,具有超强的抒情性。读诗能怡情,使人聪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如何进行诗歌的阅读教学呢?围绕诵读、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培养审美情趣等教学目标,笔者融合新课程理念于传统的诗歌教学中,积极大胆地作了一些尝试,并适时作教学反思、总结和归纳。现以这一家之言以飨读者,期望能抛砖引玉。 一、加强诵读,突破朗读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尤其如此。反复朗读涵咏,读得死去活来,琅琅上口。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通过熟读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如何才能顺利突破朗读这一关呢?我将其作了归纳,概括为七步走

1.范读——“未成曲调先有情。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朗读欲望; 2.自读——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感冲动状态下,一为快;

3.教读——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包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停顿、语速语调,处理好轻重音,把握准情感基调等。边指导,边教读,边纠正;

4.接力朗读——特别适用于朗读绝句和律诗。由一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与全班展开接力朗读,也可分男女生两大阵营进行。反复交替,周而复始;

5.再自由朗读——尝试进入角色,读得绘声绘色,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陶醉在情感的氛围; 6.抽读——才艺展示,彰显个性,检测朗读效果,总结点评,反思教学策略; 7.齐读——以读带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提醒学生勤动口,多动手,善动脑,是顺利突破朗读难关的法宝。新课程理念之一,强调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而上述过程已自觉将这一理念渗透其中。

二、注重品读,把握精髓,与作者对话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这全得益于他对牛的筋脉了如指掌,加上他的反复操练解剖,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而,一旦实战,就能成竹在胸。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品读,把握精髓,与作者进行平等对话,达到心灵的默契与沟通。具体说来,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达到预期目的。

1.从作品时代背景入手,了解作者生平、志向、情趣,知人论世

我们知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文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都饱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有特定时代的鲜明烙印。只要我们了解了作家作品,循着这一线索去解读诗文,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如在解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我们从作品背景入手,抓住关键两点:第一,苏轼当时被贬官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失意,内心抑郁不平;第二,当时作者已经与情手足的胞弟苏辙七年不见,心中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非同一般,难免孤独寂寞。因而,在中秋月圆之时,油然而生对月怀人之意。如此一来,我们对全词的理解就能鞭辟入理了。

2.善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紧扣其脉搏


古人战术中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经典格言,在诗歌的品读中,如能巧抓诗眼就能提纲挈领,切中肯紊,收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例如:在指导学生品读文天祥的名作《过零丁洋》时,不妨抓出如下几个字眼(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零丁等。学生从这些字眼入手,展开联想和想象,是能够体会诗人在国破家亡时的切肤之痛!感慨之余,也会为诗人的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3.牢牢把握诗文中的名句、警句,可以让我们借助这一桥梁,与作者心有灵犀,达到共鸣 例如: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反弹琵琶,抒发出诗人豪迈乐观之情,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甘洒热血谱春秋的无私奉献精神;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则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炽热的爱国情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传达出对普天之下心心相印朋友的深情劝勉。类似名言警句,举不胜举。在熟读理解背诵的同时,学生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无疑会陶冶他们的性情,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4.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培养炼字功夫,培养和积累语感

古人写文章讲究字斟句酌,细细推敲,颇下了一番炼字的工夫,也留下许多典范,传为美谈:如苦吟诗人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重茅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绿,虽只着一字,却尽显风流,独具神韵。我们在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字词时,如能有意识加以引导,细细揣摩,感悟其精妙,日积月累,定能提高学生悟性,增强他们的语感。

当然,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对艺术想象作了精辟的阐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度玩味诗句时,若能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形象的诗歌语言浮现为鲜活的画面,进行 意境再创造,那么,学生就能借助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的契合沟通,完成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例如在品读模山范水的诗文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捕捉诗中系列具体景物(物象),抓住其特点,放飞想象,浮现连续画面,完成意境的再创造。以品读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只要学生抓取幽草涧边黄鹂深树春潮野渡(自横)等景物,紧扣其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眼前一定能再现出一幅春潮初生、舟横水急、 明丽清幽的春涧图。进而,学生也就很容易体察诗人幽微的心境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诵读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让学生落实默写这一重要环节。教无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以上的片言只语,算是我对诗歌阅读教学不成熟的见解,愿得到同仁们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00ed6a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