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与构成主义

时间:2023-01-22 21:20: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构主义

20世纪8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浪潮走向式微,一种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的所谓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哲学开始被一些理论家和设计师所认识和接受,在世纪末的设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解构主义是从构成主义的字眼中演化出来的,解构主义和构成主义在视觉元素上也有些相似之处,两者都试图强调设计的结构要素。不过构成主义强调的是结构完整性、统一性,个体的构件是为总体的结构服务的;而解构主义则认为个体构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解构主义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在这一点上,解构主义与意大利16-17世纪转折时期的巴洛克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巴洛克正是以突破庄严、含蓄、均衡等古典艺术的常规,强调或夸张建筑的部件为其特色。20世纪80年代,一位西方艺术家来华演出的一出哑剧,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解构主义。这位艺术家在用一把中提琴演奏了一段古典音乐之后,突然起身猛地将琴摔到地上,并狠狠地踩了一脚,然后他又很快地用提琴碎片在一块画布上粘贴出一幅抽象的绘画——一幅提琴解构重组的绘画。这样,原来完美、和谐的提琴造型已不复存在,而它留下的碎片在另一种艺术形式中得以重生。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e1930—)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反对国际式风格的探索中,一些设计师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而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建筑学。

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1947—)、柏纳德·屈米Gernard Tschumi)等。80年代屈米以巴黎维莱特公园的一组解构主义的红色构架设计声名鹊起。该组构架由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点、线、面“叠印”而成,其基本的部件是l0 m×10 m×10 m的立方体,上面附加有各种构件,形成茶室、观景楼、游艺室等设施,完全打破了传统园林的概念(图11-30




11-30 屈米设计的巴黎维莱特公园的一组解构主义的红色构架

盖里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特别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图11-31,图11-32)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盖里生于加拿大,后迁居美国,曾获哈佛大学的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6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并逐步将解构主义的哲学观点融入其建筑之中。他的设计反映出对整体的否定和对于部件的关注。盖里的设计手法似乎是将建筑的整体肢解,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不完整,甚至支离破碎的空间造型。这种破碎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具有更加丰富,也更为独特的表现力。与别的解构主义建筑师注重空间框架结构重组的手法不同,盖里的建筑更倾向于体块的分割与重构,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由几个粗重的体块相互碰撞、穿插而成,并形成了扭曲而极富力感的空间。

在工业设计中,解构主义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德国设计师英戈·莫端尔Ingo Maurer设计的灯具中(图11-34,有一盏名为波卡·米塞里亚的吊灯,它以瓷器爆炸的慢动作影片为蓝本,将瓷器“解构”成了灯罩,别具一格(图11-33

解构主义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设计,尽管不少的解构主义的建筑貌似零乱,但它们都必须考虑到结构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内外空间的功能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构主义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构成主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21944cf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