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中产阶级》 傅高义写于1960年代的民族志,内容基于1959-1960两年中傅高义夫妇在东京郊区的小镇“M町”所做的田野调查。作者最终选择描述和讨论的核心是“新中产阶级”,专指战后数量日益增多的公共机构和大公司白领雇员及其家庭。日语给这些靠稳定的工资过日子的人创造了一个新词:sarariiman,也就是“工薪族”(salary man)。作者在田野调查中注意到这一群体,他们与其他访谈对象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期待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随着“工薪族”群体的扩大,他们的生活模式也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甚至成为一种“理想生活的象征”,乃至主流的生活规范。本书出版后,许许多多日本读者都认为“M町”与自己住的地方别无二致,写作的对象也让人非常熟悉,因此可以说本书描绘了一种典型的“日本新中产阶级”,成功地抓住了工薪族生活模式的特点。 半个多世纪之后再看这本书,其内容对理解今天的日本已经有些过时。而对中国来说,虽然近年来面对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等问题,可以稍微参看1960年代日本的经验,但是,两国在近代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可比性也比较有限。所以我想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来说,更有益的读法是就事论事。本书观察和描绘一个阶层的方式,以及分析各因素之间联系的理论模式,都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比如引导人们欲望和生活选择的制度性背景、经济结构对家庭生活情境的影响、人际关系模式转变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等等。这篇笔记后半部分将就几个较有趣的问题进行摘记。 本书的章节组织带有一种谈话式的自然感。首先从M町的城市风貌说起,接着介绍M町居民的基本构成:家业较大的商人,医生、牙医等独立从业者,小店主,以及工薪族。其后对工薪族的描述也在和其他三类居民的对比上展开。描述从如何成为工薪族开始,介绍学校和考试制度。进而过渡到工薪族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如消费模式和与政府的关系。接着讲述工薪族的社区关系、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代际关系等。最后描述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工薪族对社会变迁的应对情况。本书结尾,附录了傅高义的前妻兼此项研究的合作者苏珊娜·霍尔·沃格尔在1989年重访M町后所写的追记,简述三十年后的变化情况。 几个有趣的特点及其背后 “使得工薪族卓尔不群的是受雇于大的组织而不是他们的收入和职业本身。” 把工薪族从社会上其他阶层独立出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从收入上来说,工薪族和书中所指的“旧中产阶级”——小企业主、小店主、独立执业的专业人士等,并没有区分开来。工薪族的收入通常不如医生等专业人士,可能略高于小店主,但基本上这些人还是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并不是有多少钱决定了工薪族的独特性,而是“在相当稳定的条件下获得常规性薪水的预期和地位,以及在生活方式的标准和期望方面如何表达出这一点”。服务于公共机构和服务于大企业在从事的业务方面可能很不相同,但相同之处在于:大雇主、严格的科层制、论资排辈(地位和收入主要取决于资历)、福利保障以及终身雇用制。 这些制度影响了工薪族的消费习惯和对生活的期待。比如,工薪族家庭热衷于购买新的时髦的家用电器,这些东西不但给生活带来便利,而且引人羡慕,给拥有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但由于新产品价格昂贵,工薪族购买它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经过精细的计划和省吃俭用的积攒。能够通过精确计划去拥有时髦产品,主要原因就是工薪族的收入稳定、可预期,而且受益于福利保障所以不用攒钱以抵御风险。这种消费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可以用来炫耀的东西:如高级商店的货物乃至品牌奢侈品,在高级餐馆招待客人,主妇去学习花道、茶艺等象征高品质生活的东西等。 “因为其工资收入很有规律,更多地决定于资历而非出色的工作表现,他们认为,之所以把工作干好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公司做奉献。”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反映出一些价值观上的共识。根据作者的观察,日本人的价值观里有两个基本特征很重要,即忠诚和能力。尽管上下级关系很重要,但忠诚更多地不是指服从上级,而是指和所属群体保持一致。而能力不但指才能,也指“勤勉”和“毅力”,后两者还含有道德意义因此更被推崇。当忠诚和能力发生冲突的时候,忠诚往往会占上风——群体对忠诚但不胜任的人的容忍度,远远超过对有能力却不尊重群体共识的人的容忍度。 企业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更高,但工薪族却对企业家有些许道德优越感,因为他们认为企业家优先追逐个人的经济利益,而缺乏为集体奉献牺牲的精神。工薪族得到的工资是论资排辈的,奖金是大锅饭,更多地取决于公司的整体经营成绩,而不是个人对公司的贡献。终身雇佣和各种福利加强工薪族对公司的认同,即认为自己的长远利益与公司利益完全一致。因此对工薪族来说,努力工作就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利益,而是基于对公司的高度认同和忠诚。另一方面,成为工薪族的门槛很高,前提通常是经过“考试地狱”而进入名牌大学并毕业,所以工薪族普遍被视为具有相当的能力。这种忠诚和能力的统一可能是工薪族骄傲与尊严的来源,也是其社会认同的来源。 “在现代化的工薪家庭里,夫妻社会生活的区隔现象反而比许多传统家庭更加明显。” 在本书用来和工薪族做对比的其他人群,如大商人、小店主、独立开业的医生乃至农民和渔民家庭中,工作和家庭生活很难彻底分开,夫妻两人要在工作和家计上合作,其社交圈子也会有很大的重合。但在工薪族家庭中,丈夫每天要花很长时间上班和通勤,下班后也和同事社交,并参加雇主提供的各种福利性娱乐活动。而妻子通常不工作(至迟也会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辞职),其社交圈子完全基于居住的社区,以及孩子上学后的家长圈子(缘于公立学校学区制,家长圈子和邻居可能有很大重合)。夫妻俩的圈子基本上是完全隔绝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fd30f1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