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乌合之众” ——你是如何甄别网络信息的真和假的(结合疫情中的经历) 摘要: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网络充斥的各种信息里不乏许多谣言。本文试着从大众心理“从众”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群众信谣传谣背后的心理原因。并反思警诫自身成为更加理智的人。 关键词:新冠疫情;谣言;“从众”;“乌合之众”;理性 一、前言 2020年的开端,跨过严寒度过暖春,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所有人都因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度过了一个特殊的长假,相信大家对此在各个方面都有诸多感悟。而此篇文章想要重点讨论的,是从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角度出发,主要围绕“从众”这一社会心理,来探讨疫情中的网络谣言问题,并从中反思、汲取教训从而使自己成为更加理智的个体。 二、谣言从何而来 当我们提起“谣言”一词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说绝对是语带贬义的。“谣言”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简而言之谣言即是虚构不实的。但如果让我们跳出书本上的定义,从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去挖掘谣言的产生,我们会发现谣言其实远远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 在与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做不到足够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里,大众无法从官方的渠道处得到足够令自己信服的所谓“真相”,再加之因情绪激动而缺乏冷静的态度与理性的分析,就极有可能会被一些看似有理的谣言迷惑,人们往往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甚至在局势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民众会自发地构建出一个他们想要的“真相”。 由此可见,我们在对待谣言时,还是需要更加地谨慎,但也大可不必以绝对摒弃与反对的态度来看待,毕竟其的产生是有一定的“正当性”的,更重要的是要反思谣言产生的根源和由它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这个处处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网络世界里,众人所拥有的有效信息其实是非常零散、有限的,再加之官方与民众的信息极不对等,在这场新冠疫情中,大众第 1 页 共 3 页 难免会变得敏感与不安,那么这种由集体性的焦虑而催生出的各种谣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我们为何相信谣言 传播学者克罗斯在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出的谣言公式Rumor=Important×Ambiguous(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后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一修改强调了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 在这次的新冠疫情中,我相信有一条谣言大家都耳熟能详——“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但实际上,这只是研究所初步验证的结果,但一经媒体之手的传播而导致民众深夜抢购双黄连口服液、令其一度断货,专家急忙出面呼吁民众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切勿盲目用药。 当时听到这则新闻,只觉得现实荒谬得好像一场笑话,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观察,却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E·阿伦森在其所著《社会性动物》一书中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是这样定义的: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我们再次回过头来看这条谣言——“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双黄连我们大家都了解,它一般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多用治疗由外感风热所导致的感冒。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第一眼看到这条消息时都不免怀疑其真实性,一种用于治疗感冒的普通药品如何能防治杀伤力巨大的新冠病毒?但是,如果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身边认识的所有人以及网络媒体几乎都在传播并证实其真实性,你还能坚定地认为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吗?我想绝大多数的朋友都是不能的,我们会由怀疑消息的真实性转变为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因为“数量,即是正义”。 在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他这样评价群体的从众行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我们往往害怕成为人群中的异类,趋同是人类的本能,因为它给予我们以安全感和归属感,但以此交换的代价,便是我们作为自由个体的理智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屈从于谣言,交付自己的理性,是我们受从众心理驱使所做出来的以求共性的“乌合之众”行为。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69a28f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