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患关系新模型

时间:2022-12-07 08:29: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由于这种转,医学和以生命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医患关系也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病人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这些都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医德规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并促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医德规范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提高伦理道德修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1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科学发展进步的必然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使生物医学得到蓬勃发展,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过程、原因乃至机理逐步被揭示出来,这一阶段的医学模式被人们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也逐步暴露出来,它不仅已不能充分地解释现代卫生保健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束缚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首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是“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生(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事实上仅用生物医学解决不了诸如结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预防问题。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医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仍无法控制,因为这些疾病更多的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因此恩格尔指出的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已愈来愈多地为人们所接受,这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2 新的医学模式造就了医患关系的新模型

生物医学模式时代,人们大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病人和疾病,把疾病看成是细菌、病毒、支原体,或者是抗原抗体、酶、细胞等单纯生物因素引起的。因此,诊治疾病很大程度上依*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诊断设备所提供的检测资料,医生只需给予对症的药物、适当的手术或其他手段即可达到医学的人道主义目的。基于这种医学模式,医患双方的距离远了,削弱了医患感情,使医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物化。同时由于医学分工过细,专业化程度过高,一位医生只可能对患者某一部位或某一疾病的某一方面负责,不能把患者作为整体予以全面负责,医患关系成为一种松散的结合。新的医学模式则要求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环境,并要关心病人、了解病人、加强思想交流。医患关系模型就由受生物医学式影响下的主被动模型,发展为指导模型或共同参与模型。在这种新模型下,医患关系是双向反馈的,在治病中不仅要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要发挥病人的积极性。要建立这种全新的、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患关系新模型,医德规范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2. 1 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德规范提出了更为广阔的含义

传统的医德认为关心病人、热爱生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是医德的核心,把医德规范限制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新的医学模式则深化了人们对健康的概念和医学目标的进一步认识。们对医学的希望,已不仅仅是满足于消除生物所导致的人体异常,而且还希望人的心理上得到平衡,社会环境更加完善。医学被赋予了心理学社会学意义,医务人员面对的不仅是单个的病人而且是整个社会群体,其医德行为不仅要有利于提高病人肌体病态的康复,而且要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环境的发展进步。因此,医德规范也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价值,新的医学模式把单一的医德准则扩展到了包括环境道德、人口道德、社会道德要求在内的完全道德要求,把医德规范的境界拓宽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学的职能日益扩展,医学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剧,医学事业已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社会事业,因此社会价值同生理价值、医学价值一样,成为医学理学追求的价值




目标。医德高尚的医师不仅要致力于消除病人的痛苦,而且要消除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不仅着眼于病人个体,更要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利益,用公益论作为处理医疗问题的出发点,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医师道德的重要标准。正如美国学者所说:“医生的作用不仅是主要在技术方面,而且还在社会和道德方面……医生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许多判断可以完全不是医学方面的判断,而是建立在社会上的考察和社会价值上的决定”这就对医师提出了更高的社会道德责任。

2. 2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具有新的知识结构

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科学这一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扩充,医学科学本身已由单纯的生物科学发展到了更多地融入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与之相应的医学理学也更加广泛的和生物学、人文社会等科学相结合,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并从众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求得新的发展。因此,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师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对新技术、新药物和新方法及时学习外,还要涉猎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一个不具备医学理学知识、对人际关系学一无所知、不懂管理学和医德语言学的医师在工作中必然是被动的,医疗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医师应成为一名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员,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建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把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执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2. 3 主动与病人建立新型医患关系

生物医学模式下形成的医患关系模型,往往是以医生为中心,医患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生-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双方都有独立的人格,而且不再以医生为中心,提出了“一切为病人,为一切病人,为病人的一切服务”的原则。医者在诊疗中不能惟我独尊,把应尽义务视为对病人的恩赐和施舍,忽视病人的心理需要,而应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利,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建立平等参与、双向互动的医患关系。

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对人的健康含义提出了新标准,认为人的健康是指机体、心理、社会都处在一个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机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这就意味着医德行为除包括为病人生理的康复而所作的努力外,还应考虑人心理和社会状况的完满,考虑整个人类的健康和进步。

医学模式的转变造就了医患关系的新模型。新的医学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医学科学自身发展内在的、必然的要求,就其本质而言反映着医学道德的进步。因此,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必须对医德规范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提高伦理道德修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84fcea8a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