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应景的风景应该在最适合的季节去欣赏,作者这首诗里描写的枫桥的景色是冬季,于是迎着作者的脚步,我选择二月初下雪时节,再来一次苏州城。 落雪无声的苏州城,冷冷清清的寒山寺,寻寻觅觅的三两游人任由霜雪白了头,在青石板的引路上寻着唐代僧人“寒山”的脚步,心无杂念的朝着枫桥走去。曾以为“枫桥”与“寒山寺”是两处景点。不曾想脱离了书本,我目光所致的前方,它们在现实中居然只是几步之遥,若你站在枫桥上驻足停留,你大可不必远眺,五米不到的前方就是寒山寺的入口,也怪不得张继在枫桥下的乌篷船里可以听见寒山寺夜半的钟声,枫桥边其实就跟所有的古镇一样,都有些临水而居的住家,那里的老人常年进出寒山寺,我买了一根玉米捂手顺便跟老爷爷聊了会天,无知的我居然浅薄的认为,诗里的这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作者幻听虚拟的一种用来烘托渲染气氛的假想声,后来从聊天中得知,在苏州以及临近的寺庙里,都一直延续着打半夜钟的风俗。那一刻这首诗我才真的爱上,我这个人不喜欢虚拟的人和风景,喜欢什么都放在阳光下,温暖而真实。明明这一首悲伤愁绪的诗歌,此刻我觉得欢喜万分。怎么能不欢喜,真实的画面变得立体起来。我走过枫桥的每一步,我看着枫桥下太湖之水,承载起的乌篷悠荡的每一浆激起的涟漪,我听见寒山寺的游客祈福撞击钟壁那福泽绵长的声响,还有我这全身上下附着的白色霜雪,都是唐代诗人张继曾真实感受过的,他驻足停留枫桥的脚步,他在霜雪漫天的客船上聆听的钟声,即使寒山寺多次在太平天国被修建,即使它的本钟在二战时被日本人偷运走,现在修复后的钟声以及修葺后的寺院,还是能将我的思绪与作者跨时空相连。不得不感叹时间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历史。 最后,我一直觉得,“姑苏 ”改名叫“苏州”之后,那一缕历史集结的魂魄就散了,“苏州城外寒山寺”对比“姑苏城外寒山寺”,后者更胜一筹。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也有这样子的感受呢,如若有空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抽时间去感受一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感受一下书本之外,古诗词的真实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73349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