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严密联络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历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考虑问题,进一步开展思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呢? 一、要创设充满兴趣或情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创设轻松愉悦、富有兴趣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兴趣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究、去理论、去创新。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分数的根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充满兴趣的“猴妈妈分饼〞的故事〔多媒体呈现〕: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大猴子1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二猴子2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最小,我要3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三猴子3份。……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满足猴子们的要求的?假设四猴子要4块,猴妈妈该怎样分呢?〞由此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观察、考虑、交流、验证、探究,归纳出分数的根本性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精神愉悦,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二、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络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络,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在联络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开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外表积计算〞时,我完全改变了书本中例题的教学思路,联络学校生活实际进展教学。课始出示校办厂签定的一份合同:双福面粉集团与盛桥镇中心小学校办纸箱厂签定消费50000只面条纸盒。让学生帮厂长想一想该买多少硬纸板。这一生活中的问题,马上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首先必须知道消费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然后再乘50000。“怎样才能知道消费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我又抛出了新的问题,孩子们马上投入了探究中,他们边讨论,边探究,经过操作发现:首先量出这个纸盒的长、宽、高,然后分别求出纸盒每个面的面积,最后将这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这时我适时地告诉学生,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外表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盒子的构造,明白实际购置硬纸板时必须多买一点,因为在制作纸盒时还有接头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长方体外表积的理论意义。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三、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着眼于待学习的数学知识分层、连续地创设建构性的问题情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建立的过程中,从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开展思维。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建构性问题情境: ①媒体演示:两只小乌龟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道跑步,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所跑的路程实际是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圆的周长。 ②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一根细绳,一端系着小球,用力甩转小球,然后改变系小球绳子的长短,再甩转小球,形成几个大小不同的点的轨迹〔圆〕。让学生联络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议一议: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 ③出示直径与边长一样的圆形和正方形的比较图 〔媒体先后呈现圆形和正方形,并闪烁圆周和正方形 周长,然后演示重叠比较图〕。猜想:圆的周长是直 径的几倍? ④测量填表: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学生分组测量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把数据填人下表。 圆的周长〔厘米〕 圆的直径〔厘米〕 周长÷直径的商 ⑤让学生计算出圆的周长÷直径的商〔保存两位小数〕。引导学生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归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验证推理,得出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即C=лd。 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探究者,数学知识的构建者,既获得了有价值的数学模型,又在建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探究才能。 四、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究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7b5ffd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