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小学数学课是一个知识探究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帮助学生探究的有效途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认知规律、生活环境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积极地竞争环境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探究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标签: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空保证,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 1 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有效探究 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规律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第五册《比较分数大小》之前,教师可先以《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为背景:夏日炎炎,唐僧师徒四人分吃一个西瓜。悟空说:“师傅、沙师弟各吃西瓜的1/4,八戒吃它的1/3,俺老孙吃1/6.”八戒一听瞪大眼睛,气呼呼地说:“猴哥,你明知俺的肚皮大,吃得多,可分给我的最少,你的却最多,我不干!”话音刚落,悟空大笑道:“好个呆子……”到此,教师提问:为什么悟空说八戒是个呆子?学生被这个有趣的故事所吸引,纷纷动脑筋思索起来。 2 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大胆进行有效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生:我们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能想到什么? 生:男生是女生的4/5. 生:女生是男生的5/4…… 师: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 生:我们班有男生20人,女生是男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 生:我们班有女生25人,男生是女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 生:我们班有男生20人,男生是女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 师:前两个问题大家会解答吗?第三个问题想试一试吗?谁列式解答?…… 3 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开展有效探究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可创设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学生沿高将圆柱学具侧面剪开,运用把前面转化为平面的思想得到了一个长(正)方形,并最终获得结论: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而发现了圆柱侧面积公式。学生不禁有了“成就感”——自己的结论与书上的一样啊。于是,我再次创设了一个竞争情境:“○1圆柱侧面展开一定就是长(正)方形吗?○2如果不一定,那又会是个什么图形?○3计算圆柱侧面积的公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吗?看哪一小组最先有结论”这一情境的设置,再次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操作探索,学生汇报如下。 生1:我们组发现,如果不沿着高剪,圆柱侧面积展开可以是个平行四边形。 生2:即使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也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等于圆柱的高,面积还是底乘高。 生3:哎呀,这样一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都跟圆柱侧面积有关了吗?它们的面积公式不就统一起来了吗? 生4:那圆柱侧面展开会不会是梯形呢?…… 四、 创设实践活动性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有效探究 “实践和综合应用”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学生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必要的材料,自主实践、渐进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的探究能力 得到提高。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1)看一看。出示课件画面:“体育课上,男生和女生分别围着长方形和圆形场地跑步”,让学生通过感知长方形的周长,猜想什么是圆的周长。(2)猜一猜。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算一算。分小组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组内分工、实验,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填写实验数据,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4)说一说。各小组交流、统一意见后,再向全班汇报。 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问题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一个好的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a9dff2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