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生活与互动:初中作文教学的多维建构 引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楼大厦都需要坚实的地基,学生在写作前都需要拥有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语言,要用最真实的情感,最适合的语言进行写作,要想写出好的作文,首先肯定是得从自己身上入手,从生活中去发掘,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就会习惯记录自己的事实,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老师的赞赏都是写作所必须具备的。 一、启发阅读,唤起兴趣 要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为什么害怕作文,经过和学生的交流和探讨,我总结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以后,不知道该写什么,就算心中有东西,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究其根本就是阅读量的缺乏。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就要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把控,要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阅读,让他们有意识地选择阅读内容,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和片段,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应当让学生多读多记,积累的东西多了,思考的东西多了,每当拿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在脑海中联想到这些看过的句子和语段,特别是名家的文章,多是精炼的文句,这样长期的阅读会逐步让学生去模仿,去练习, 最终得到自己的写作技巧,学生们最开始就是盲目地探索作文,却很少有人去借鉴别人的写法和描述手法,只是单纯地复制别人的文章,就连语句都是这样,但是真正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深入生活,贴近内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所思所想通过恰当的语句给描述出来,所以生活才是写作的根本。教师需要在生活中多引导学生思考,体验生活,如每一次的活动,每天和朋友的交谈,每一个令你感动、失落、开心等情感波动的瞬间。华丽的语言千篇一律,但是能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却能独树一帜,每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往往能从生活的思考中更好得认识自己,更好得去发现自己,这对于写作的实情实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一说到写父爱母爱的,以前很多学生都离不开什么自行车送感冒的自己等已经烂大街的话题,而只有第一个这么写的人才真正的明白当时情感变化,也只有他才能写出具有打动人内心的话语,而后来者不过是模仿和描述别人的事而已,所以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细心地注意自己情感的变化,别人帮你捡起掉落的笔时那一刻的感情,父母对你说过最动人的话语,同学为你做的最感动的一件事,生活中处处都是文章,而文章的主角就是自己,只有自己真正地去挖掘,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三、相互评改,共同进步 在作文的批改中,往往是由教师一人承担,学生之间是没有交流的,作文以往的映像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往往只能通过教师选择优秀的作文来互动,而现在的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学生之间相互评改,首先是查看是否有错别字,语句通顺问题,标点符号等问题,这类问题就用红色的笔圈改出来,然后就是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评改学习其他同学的写作技巧和叙述语言,作文能力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来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够从不同的学生那里学习,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也能从其他写的差的同学那里获得教训,而且学生之间相互评改,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和教师打破了原来的单向评改,扩大了学习平台,这样就能共同进步。 四、教师总结,赏识成功 作文的教学中,最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老师的赞赏,不管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还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都有值得赞赏的一面,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找到他文章中的闪光点已经一些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来进行赞赏,这类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赏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成功点,一点一点将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上去,而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则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提出稍高的一些要求,不但要肯定他们成功的地方,也得为他们的不足提出要求。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的成功,都能从中获得兴趣的提升,在每次作文的教学最后,教师都可以挑选出这次作文中优秀的几篇文章张贴在教室,让学生们能相互阅读,相互学习,并且相互激励。要鼓励学生们多参与写作活动,甚至是想报社投稿等,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 参考文献: [1]黄志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 [2]方锦明,李东斌.语文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构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4 [3]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 [4]金忠香.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才智;2012,24 [5]韦江.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自主学习的研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3d3f88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