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制度》的阅读和反思 摘 要:《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回国任云南大学教授后所著,出版于1946年。此书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婚姻、家庭、生育、社会结构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家庭基本三角”等重要创见。书中案例大都来自作者的田野调查或其他亲身经历,而且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丰富,并不囿于单一的文化范围,许多新颖的观点都是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的区别和共同点,思考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所得出。尽管由于时代限制,书中许多观点不能完全符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不能对现状做出完全合理的解释。但书中许多创见仍然能在新的社会现实中得到印证,《生育制度》的理论至今仍对社会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生育制度》;费孝通;功能主义;学术价值 《生育制度》出版于1946年,是费孝通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也是费老前半生学术生涯的总结之作。这本书通过具有“费式特色”的叙述语言和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现了费孝通关于种族绵续的一整套制度的功能主义的分析。种族绵续关乎个人当下的利益和社会的长期存续,费孝通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对“性爱―结婚―成家―生育”这一过程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解释。 一、写作背景 二、主要内容 《生育制度》一书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婚姻、家庭、生育、社会结构进行了考察。首先,书中所论述的“生育制度”指的是“男女们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这一套活动”。由于“性不一定导致生育,生育不一定保障抚养”,简言之,人类的生物本能不能保障新社会成员的出生;而个人的生存依赖社会成员的分工合作,社会分工体系的正常运作则需要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社会成员。在这里,个人的需求的满足就和社会的新陈代谢联系起来,因此,“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延续的人为保障,为了维持种族延续和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人们结成婚姻关系来确保双系抚育的形成。”这种人为保障的形式就是规范化了的婚姻制度。由于社会具有基本的性别分工,对社会的适应必须能对性别分工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婚姻需是男女结合而成,这种双系抚育才能使新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熏习后更好地进入社会。为了使双系抚育能够长久稳定地实行,社会又用多种方式加强存在婚姻关系的男女间的联系,例如加强他们之间经济关联,神化婚姻之意义等等。 “家庭基本三角”是费孝通在本书中的重要创见。众所周知,在结构学中,两点之间的稳固需要第三点的存在,三角形是一个稳定的、不变形的几何图形。在家庭中,这基本的三角则由父母和子女构成,其中子女是那个关键的“第三点”。“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子女对家庭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家庭的长久存续依赖亲子关系,家庭的基本三角即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的基本结构。 此后对于家庭关系的扩展、社会关系的运作过程,费孝通都利用功能主义的方法、使用通俗的语言和实际事例进行了清晰而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如此构成了这样一部具有“费式特色”的《生育制度》。 三、特点与价值 第一,费孝通是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弟子,但又不完全满足于其师的功能主义学说,他结合了阿?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其进行了反思,这本《生育制度》便是这样反思的具体应用。本书开始引用《文化论》中的观点,提出“任何社会制度都为了满足一种基本需要”,其后又从生育制度并不是满足生殖需要的矛盾开始,对生物需要说进行了否定,而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生育制度是为了“社会”而不是“个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即认为社会是一个实体。 第二,在对相关观点进行说明和佐证时,书中采取的许多案例都是来自作者的田野调查或其他亲身经历,因而这些理论并非来自文献的推论,而是根植于实践。例如在谈到社会对夫妇之间被分割出来的两性感情寄托于婚姻之外其他人的默许的做法时,费孝通引用了其在广西瑶山里田野调查的经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却又真实存在的社会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这样从实践总结上升的理论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 第三,作者自身经历丰富,不管是其早年在家乡生活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了解,还是留学和访问英美时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以及后来从事学术过程中对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不同社会形态的认识,都对其思想的深刻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之不会囿于单一的文化范围内,而能通过比较认识到不同社会的区别和共同点,从而有机会思考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例如书中比较了中西社会对夫妇关系要求的不同:中国传统社会认为夫妻结合的关键是抚育后代,因此夫妻间不能有过多的两性感情,以免破坏双方稳固的合作关系;而西方社会则强调“爱”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费孝通认为,这是由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社会进步,许多须由家庭承担的抚育责任已经转移到了社会事业的肩膀上,因此夫妇配合中抚育后代的责任减小,相应夫妻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c70083072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