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三)(表六) 执教者: 学校: 时间: 班级: 七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社戏 课型:教读 一、教学过程记录 1、导入 百草园是我心目中的乐园。平桥村在我心中是怎样的存在呢? 2、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3、“我”得到了哪些优待呢? 追问:平桥村的人对待远客热情友好,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相处的呢? 4、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乐在何处? 追问:鲁镇的生活与平桥村的生活有何不同? 5、文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塑造出平桥村这一片乐土呢? 6、作业 (1)平桥村的乐土与百草园的园一样吗?说说两者的异同; (2)本文为节选,了解两次看戏的经历,思考我为什么唯独对赵庄的社戏那么难忘? 三、观课报告 朱老师的课堂逻辑清晰、严密,流程行进从容不迫,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学生也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中来和老师一起从文章的文字表层一直深入到作者思想意图。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明确,很好的点出了文章的关键要点。 在这里我斗胆提几点个人浅见。 朱老师在讲到鲁镇的一些习惯时,把它解读为禁锢的“规矩”,实在有点上纲上线了,这里只是各地风俗而已。类似的对于文章中的“我”一个小孩来说鲁镇所受的教育被朱老师解读为封建恶劣教育,也是强调得有点过了,这只不过是因为孩子天性爱玩罢了。古往今来的孩子,天生好读书的,毕竟是少数。 在文章解读时应当避免过多、过度的政治解读,避免给学生形成单一的、刻板的、肤浅的思维模式。此文的过度解读也不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的培养,一棒子打死,那学生也无兴趣去做更多的了解了。 文章的文字呈现,体现着作者的意图,应抓住主要的,放次要的。如果对次要的文字作过多解读,则有可能偏离文本中心。也有可能违背作者表达倾向。这一点,在后面孙老师的评课中也有提及,亦如上述所述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de54379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