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同视角下对风险社会的理解 作者:王莉莉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脱狱机制的发展,它们使社会行动得以从地域化情境中“提取出来”,并跨越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去重组社会关系。因此,进入风险社会的人类生活压力增加,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不确定性,本体性安全感降低,非专业人士对专家系统的信任遭到挑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普遍降低,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便试图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在脱狱机制发展的背景下探讨风险社会中的人类生存与发展、本体性安全、以及对专家系统和社会交往间的信任危机问题。 关键词:风险社会;现代性;本体性安全;信任 风险社会,作为工业社会的一个不可掌握的阶段,人类生活在风险社会中,可能会充满着疑虑,他们的决策可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存在着可能带来的损失或伤害。在这样一个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因素的社会里,人类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地缘和血缘的影响,生活场所、生活方式以及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都比较固定。因而,对于生活在充满着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社会里的人类而言,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对他人的信任。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首次由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贝克认为,风险本身不是危险或灾难,而是与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结果相关联的一种相对可能的损失、亏损。在这样一个更为现代,更加不可把握的社会里,人们处于人为制造的自我毁灭的可能之阴影中。英国政治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失控的世界”的批评,并把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人为制造的风险两种,他认为风险社会的风险主要是人为制造的风险,即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人类的知识进入到物质环境 。当然,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还时有发生,但是,细看来,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生态危险同前时代的自然灾害还是有差别的,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威胁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知识的结果,即在工业主义的影响下得以建立起来的。虽然说,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可能性低但后果严重的风险决不会消失,尽管可以将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但是,即使将现有的危险因素都消灭了,但其它的风险又会被创造出来。如此,因为可能性低但破坏性大的风险的存在,便会使人们滋生出一种运气感,一种诉诸于命运来压抑自我的焦虑。无论是已经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且灾难性事件即将发生,还是只是在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幸事件中感受到了无比摧毁性的后果,对于人类而言,只要这些后果严重的风险存在,那么关于命运的思想便不会消逝。 人类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寄托于命运观念心灵得以慰藉,从而寻求到自我内心的安全。德国当代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推进,社会系统的分化越来越细,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因而,对于人类而言,在如此充满太多偶然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和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里,要把握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适不再是可以掌控的。 与西方国家对风险问题的研究相比,我国的风险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变迁中出现了日益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贫富差距等种种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亟待解决。开始,国内学者比较集中地解读和评析来自西方社会关于风险社会问题以及现代化后果的研究成果。首先,学者庄友刚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指出,风险社会是在世界历史前提下,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所直接促成的产物,解决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消灭资本。当然,这里的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而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形式,要消灭资本首先就需要发展生产力。其次,有学者认为:“社会风险是指由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社会动荡、社会冲突、社会损失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关系状态。”另有学者从哲学视角来讲,认为风险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稳定而持续。 目前对于风险社会的表述主要有三种:一是文化意义上的理解,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风险在当代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秩序;二是现实主义的理解,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剧烈变动而出现新的影响更大的危机状态;三是制度主义的理解,认为所谓风险社会是指由于新技术和全球化所产生的与早期工业社会所不同的社会特性,它基本上是指现代性的一种后果。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在各种现代制度的范围中,风险不仅作为脱域机制的不良运作所导致的损害而存在,而且也作为“封闭的”、制度化的行动场所而存在。对于个人而言,也较倾向于第三种表述。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M].译林出版社,2004.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王莉莉(1992.6—),女,江苏盐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891ef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