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唐代边塞诗的特定情感表达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构建与运用: 1. 诵读唐代边塞诗,总结边塞诗特点,感悟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跨学科融合,通过了解音乐作品、认识民族乐器,初步理解唐代文化自信与帝国繁盛的关系; 3. 通过对同一诗歌作品,个人不同表达方式的鉴赏,了解独立思考、表达自我的重要意义。 (二)、思维能力发展、审美鉴赏与提升: 1. 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使用优学派设备完成小组合作讨论、汇报、评价。 3. 借助多媒体和乐器现场表演,实物了解民族乐器,鉴赏民族乐曲。 (三)、文化传承与自信: 1. 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理想; 2. 了解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边塞诗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大漠风光图片导入 1. 仔细听蔡琴演唱的《出塞曲》,认真看屏幕上的图片集锦,调整呼吸,投入课堂。 2. 请问: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 (二)理解“边塞诗”中的“边与塞” 1. “大漠孤烟缕缕,蓟门风沙茫茫。”边塞诗中的“边”,指靠近国家边界的领土,那么“塞”指什么?(出示地图) 这是唐代中期的版图。唐玄宗时期,大唐王朝有着辽阔的疆域,与回纥、吐蕃、突厥等多个民族政权相接壤。 统治阶层在那里构建了大量永久性的战略军事设施,称为军事要塞。最著名的防御性军事设施是长城。现在人们仍习惯将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长城以北的广阔区域为塞北。 2. 边塞,指的就是国家领土边界的军事要塞。 (三)通过光影感受边塞气象,体会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 1. 边塞风光正如大家所见,一片瑰丽孤寂。在时间的另一头,那里是荒寒的古战场。(播放边塞战争战斗场面视频。) 2. 影片中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 (四)畅读边塞诗作品,概括边塞诗定义 1.影像能带给我们震撼,文字也一样能令人动容。(出示五首边塞诗)请大家读一读这几首诗,读完这几首诗有什么发现? 2.概括边塞诗定义。 (五)了解唐代边塞诗,小组合作探究唐代边塞诗特点 1.历朝历代都有边塞诗佳作。唐代边塞诗创作贯穿了初唐、盛唐,晚唐四个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数量是最多的。 大唐的边塞不仅是征战的沙场,更是诗意的原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些绝美的文字,穿越悠悠岁月,带着千年后的我们走进大漠戈壁,遥望边关冷月,共唱边塞长歌。 2. 这段时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边塞诗。接下来请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探究边塞诗的特点。优学派分组讨论,板书关键词,汇报总结边塞诗特点。 3.边塞诗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诗人对战争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4.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固然是一份无上的荣光,但战争始终只是守护和平的一种手段。人们最终追求的还是安宁、和谐、平安。 (六)借助多媒体和乐器现场表演,实物了解民族乐器,鉴赏民族乐曲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军人冲锋陷阵,诗人以诗明志。音乐家会怎样表达对战争的思考?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表现战争题材,音乐家选择哪种乐器演奏音乐作品? 3.(出示含有乐器名称的边塞诗作品)诗中提到了哪些乐器? (1) 多媒体展示,了解“胡笳”,欣赏胡笳演奏,感受该乐器的特点。 (2) 现场实物展示,了解“琵琶”,欣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3) 结合演出实际,掌握“中国大鼓”相关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54e57848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