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文本解读

时间:2022-09-03 17:0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我要的是葫芦》文本解读

一、寓言的特点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手法上常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远古时代就在各民族之间流传。战国时代,由于士阶层的兴起,他们或者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奔走于各国,游说诸侯,都必须致力于言谈的技巧,使之寓于说服力,因此,在他们的著作或言谈中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二、文本的内容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向读者展开一个可笑的故事。本课有四幅图,分别有四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满不在乎,眼睛只盯着葫芦。第三幅图画的是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文章开篇着力描写了葫芦长势之好和种葫芦人高兴、喜爱的心情。“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透过这些短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长势旺盛的葫芦图。“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去看几次”就是天天都去看几次,没有一天不去看几次。这两句话把种葫芦人高兴的心情和对葫芦的喜爱之情鲜明地勾勒出来。

教学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讲什么内容,然后借助第一幅图画或投影片,指导学生观察图中葫芦的藤、叶、果实的样子。对照课文理解“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藤上挂

.




.



了几个小葫芦”,使学生知道,葫芦藤上能结出小葫芦,跟长满了绿叶有关系。因为叶子能制造充分的养料,茎叶长得好,才能开花结果。

从这段中我们还能了解到葫芦的生长过程:长叶→开花→花谢→结出小葫芦。

第二自然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这一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种葫芦的人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的话。蚜虫是害虫,专门吸植物的幼苗、嫩叶的汁液。“有几个蚜虫怕什么!由此可以想象那个人的满不在乎。种葫芦的人特别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在这里,我们还要让学生理解“赛过”,是胜过、超过的意思。“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

第三自然段讲一个邻居劝他治叶子上的蚜虫,他也不听,认为叶子上的蚜虫跟葫芦没有关系,不妨碍葫芦的生长。邻居的催促“快治一治”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形成对比,预示着一定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这一段,可以抓住“奇怪”一词进行讨论:“那个人为什么会对治叶子上的虫子感到奇怪?”因为他一心想着的是葫芦,因为他不懂叶子与葫芦的关系,因为他觉得邻居对他的劝告是不必要的担忧——我要的是葫芦,你怎么劝我治叶子上的虫?再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到邻居与种葫芦的人,他们在对待葫芦叶子长了虫的态度是不同的:一个说要治,一个说不用治。

第四自然段讲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那么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孩子们肯定不懂,老师在这里可以讲解这个知识。

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如果叶子上生了虫子,虫子越来越多,最后虫子把叶子吃光了,葫芦就会缺少水分和养料,就会变黄落掉,就得不到葫芦。第四段,可以采用看图或多媒体演示,结合课文朗读体会“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由于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又不听别人劝告,结果他一心想要的葫芦终究没有得到。因为叶子被虫子吃光后,不能给葫芦输送营养,葫芦只能慢慢地变黄,落掉。这都是没有及时治虫造成的。

种葫芦人的无知、自以为是使他自己的期盼落空。这个故事成为了警示人

.




.



们的极好教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要改正,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

三、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一个“挂”就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着事物之间密切联系的道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我们可以难文浅讲,在设计中更多的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在各种形式 朗读的实践中使学生明白叶子上长蚜虫和葫芦生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首次出现了反问句,并在课后题中明确的提出了“我会读”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通过教师适时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的语气。

四、从文本到教书育人

读了这则寓言,我联想到我的工作:教书育人。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还很严重。我觉得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社会倾向。 教育的过程不只是教书的过程,虽然“高分”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更是重于泰山。教书只是育人的一条有效途径,育人才是教育的真谛。茎、叶虽然不是种葫芦人的最终所求,但是它们为葫芦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岂能置之不理?我们如果一味盯着书本知识,死抓学生分数不放,其行为与“我要的是葫芦”又有何异呢?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b10067b8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