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你看,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身处农村,教学对象是乡镇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社会教育氛围不浓,学生教育还处在基本语文知识传授与接收阶段,学生语文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受家庭教育影响,一部分学生能顺利读通课文,能初步知晓课文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但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读文,对于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葫芦的果实与叶子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了。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已有的拼音基础,进行朗读教学,使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并通过设置教学情境,以朗读为导向,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感受、了解植物的叶子与它的果实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读会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葫芦图,问:这是什么?生答:葫芦。师强调:葫芦的芦单个读第二声,放在词语中读轻声。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种葫芦的人,他一心想得到可爱的葫芦,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2、板书课题:14 《我要的是葫芦》。 3、齐声读课题,自由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2、点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指出难记的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 (2)小组内学习生字。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导书写“每”“慢” 4、看图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5、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品读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读了以后的感受。 (2)你觉得哪些句子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好? (3)那句话能看出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 (4)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评。 2、品读第四段 (1)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 (2)出示第二幅图,看到小葫芦变成这个样子,你的心情怎么样?怎么想的?(学生质疑:为什么葫芦会落下来?) 3、品读2、3段 (1)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中找答案。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的对话。 (3)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为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蚜虫,植物的叶子和果子之间的关系的资料交流) (4)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四、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5、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a8b3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