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科目:军事理论 “战争”所带来的是罄竹难书的悲剧。提到“战争”, 可以联想到电影或短片所演绎的被战争残忍蹂躏过的场景:弥漫的硝烟、纵横的尸首以及浓烈的血泪。在我脑内于是乎就形成这样的,属于它的代名词——暴力的集结。 纵观从史前的小规模部落战斗到目前为止发生的,有如利比亚深陷战争的泥潭,战争的步伐从未停止。战争正是一种靠暴力手段对原有的社会秩序予以破坏和维护,抑或崩溃和重建的处理矛盾白热化的究级方法。它与之伴随着野蛮、流血、破坏和人类的痛苦以及悲催——不管是对负有屈辱感的战败者还是自信荣耀的赢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都可以促使战争萌芽。“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形成的,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出才现的。”我如此以为,战争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较之其他的因素,当为更之密切。 首先,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决定战争。战争从属于政治。可以说战争是政治的产物,皆是为达政治目的而服务的桥段,都是在政治的领导下发动的。即是战争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是有着暴力手段的流血的政治。当统治阶级的利益受矛盾激化,战争便被视为最终也是最无奈有时也是最冲动的解决之道。例如,十月革民。在战争中谁是赢家,主要是看统治者的阶级力量对比。或者说,统治阶级的力量决定战争的成败。例如,法国大革命中从波磅王朝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各阶级的斗争,最终由资产阶级获得胜利。 战争反作用于政治。例如,拿破仑﹒波拿巴悍然入侵欧洲各国,扫荡了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几百年之久的封建秩序,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它为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翻封建社会提供契机。当然战争的成败结局直接影响政治的政策和发展趋向。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合约》加深对德国的苛款。战败国除被迫停止军事行动投降外,还被强加以限制军备以及割地赔偿。战胜国可以利用战争中所获得的趾高气昂的优势来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战败国内部会更希望恢复力量和地位而采取些解救政策。当然,虽然战争结果表现往往是“更有暴力”的一方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古往今来,概莫能外的是,只有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才会取胜。换句话说,战争性质的正义与非正义决定战争的成败,间接反作用于政治。例如,解放战争时毛泽东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对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在正义与民心向背上共产党获得最大的支持,也因此解放了中国,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其次,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唤起了战争。可以说,经济是这个世界的基础。谁掌握了这个命脉,谁就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对经济私欲的饥渴,嫉妒和害怕落后、被欺凌的遐想,以及对权力势力实力的追逐,战争最先是他们认为富有冒险精神而又直接获益的手段。例如,早期的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殖民地和贸易经济方面的利益交战接近一个世纪,最终英国于1763年以“七年战争”作为结尾的第四次战争获得胜利。同时,当一个经济体制无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危机时,战争有时被视为转嫁危机的手段。就像得不到东西的孩子,学不会面对困难,就只能进行恶劣不人道的抢夺。例如,第二次时间大战的爆发。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消极影响,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也包含了国内经济矛盾的激化。当然,面对全球经济这么紧密的联系,尽管有时矛盾的主角仅是一个国家的自己内部的除却经济因素的那部分,美国总要临门一脚,不外乎对自己经济利益的维护。组织对利比亚进行空袭以“为阻止战争而发动战争”的名义,却是对石油的耿耿于怀。还有一点,若一个国家他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那么他在战争中应颇具优势。例如,二战时在不列颠战役上英国为何可以取胜而法国却被法西斯打败。当时英国的国内经济比法国略胜一筹。 战争反作用于经济。一方面会有心存侥幸的围观者,他们希望靠战争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例如,二战时的美国,莫不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一个耳光打在脸上,也做不到怒颜反击。到现在,美国硅谷的蓬勃发展,无不以这点为依赖。除了拉动消费以外,另一方面战争直接带来的是经济的直接破坏——不管胜败是谁。例如,二战后,尽管英法赢得了胜利的荣耀却输尽了财富。 欧洲是废墟一座。战争也许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会间接带来经济利益。二战期间的美国,因为地理因素的关系,他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大;战争结束后,他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自己的经济地位。 以上是我对战争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个人见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382d6565022aaea998f0f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