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理解: 一. 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 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动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社会化与个性化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实行的。 1、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合是《指南》社会领域下的子领域。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合既是幼儿社会学习的目标内容,又是其社会学习的基本途径。只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才可能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对人对己的准确理解与态度;也只有在适合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才可能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并自觉遵守,也才可能体会到自己与所在群体的密切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对《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及其在各年龄阶段的表现实行简略的分析,能够发现,其内容大致包括: (1)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 (2)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3)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方面。 其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包括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 2、《指南》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同伴游戏、社区环境于文化、大众传媒等都是幼儿学习的途径。 3 、儿童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个较复杂的过程,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不同内容又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或综合采用符合幼儿规律和特点的方式促动其健康发展。 二.《指南》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合”两个子领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合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动儿童社会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而社会化是在社会关系系统中,通过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合而实行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合能够说是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内容。 1、人际交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交往有如下几个基本功能:交流信息、组织共同活动、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人际交往的这些职能对幼儿来说更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 1)交流信息。幼儿知识的获得固然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但在交往中分享他人的经验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幼儿在交往中不但分享来自他人的信息,也将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他人,在参与中感受自己的主体性。 2)组织共同生活。共同活动往往是两个或更多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集合在一起实行的活动。通过人际交往来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是共同活动必不可缺的条件。幼儿发展过程中能够共同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重大进步,它意味着幼儿的目标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水平、自我控制与调节水平等都有了一定水准的发展。同时,通过交往组织共同游戏或其他活动又会进一步促动幼儿相关水平的发展。 3)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儿童从出生起就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之中,出生之后,随着交往对象的增多,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起来。一般来说,人际关系越丰富,儿童就越能在宽阔的交往空间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但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性质。虽然人际关系的优劣并不单纯取决于儿童一方,但人际关系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喜欢并善于与人交往,有责任感,有上进心。 4)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理解。社会交往与幼儿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形成对人对己的态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幼儿不但通过他人的外显行为了解其特点,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也通过它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理解和自我评价。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自我只存有于一定的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米德),在某种意义上,“自我概念是他人反馈的函数”(库利)。理解他人与理解自己的过程也促动了幼儿社会理解水平,如观点采择水平的发展。 鉴于交往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将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四个目标归入这个子领域。 2、社会适合 社会适合,即幼儿与社会环境建立起和谐关系的过程,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适合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儿童从家庭走进幼儿园, 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但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例如,家庭和学校本身有很多根本性的不同,家庭的血缘、亲情和相互依存关系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社会机构所不具有的,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身份)和家庭对儿童的要求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提供,儿童可能是“小太阳”,但到了学校,“小太阳”就会变成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小星星”,不可能再像家里一样一切以他为中心。所以儿童必须从心理到行为有所转变,以适应新的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儿童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2)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是儿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变化迅速:知识迅速产生又迅速老化,由此带来行业频繁变更,人员不停流动,人际关系不断建立又不断改变……这种情况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是健康个性的重要表现。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在为其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 所谓“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父母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进入幼儿园后,如果这个新群体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就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而幼儿对社会(家乡、祖国等)的最初看法和感受主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a3200a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