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试验的启示 姓名:刘蕤尘 专业: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2220113575 霍桑试验,即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最初目的是根据科学管理原理,探讨工作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后来梅奥参加该项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霍桑实验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成为管理心理学核心理论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照明试验。是研究照明条件的变化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可出乎意料意料的是,无论是增加或者降低照明度,其产量变化跟对照组几乎都是等量起伏,与研究小组一开始的设想完全相悖,后来研究到了后期,终于得出其原因:让工人们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实验,参加人员认为这是管理当局对他们的重视,因而促使了试验组产量的提高。可以看出,良好的心理状态与人群关系比照明条件更为重要。其二,福利试验,是研究改善福利条件与工作时间等其他条件对生产的影响,选出6名女工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装配继电器的工作,继而逐步给与一些福利措施,一段时间后便取消各种福利措施,结果产量不仅没有下降,而是继续上升。经了解发现,这依然是融洽的人群关系在起作用。其三,群体试验,对14名男子形成的班组实行特殊的计件工资制度,观察结果又显示出,每个工人日产量都差不多,保持在中等水平,梅奥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其四,谈话实验,利用调查人员找工人谈话,倾听各种意见和不满,如此一来,其产量却大幅度提高。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的启示,其实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它并不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而改善劳动者的士气及其人群关系,这才是提高工效的关键。梅奥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其中“士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率起伏,对于“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着成员的行为。对我而言,最深刻的一点,在于一个“环境”。研究过程中,霍桑试验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试验,追根到底无非就是在改变劳动者的外部环境,而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造成了对劳动者心理上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所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往往影响着他的想法,态度,甚至于性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这个道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当代大多数学生,老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们的成就,一个学生被老师关注,和一个学生被老师忽视,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必然是不同的。霍桑试验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人类已经不再只是满足于温饱的动物,而是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管理者不能只是关心业绩而忽视劳动者本身的存在,必须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调动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根本。 在管理层面上,在我看来霍桑试验主要表达了两个主要的思想:士气与人群关系。就管理者而言,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就是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改变劳动者的“士气”和“人群关系”。所以,管理者要给劳动者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很重要的,比如,像试验一和试验二那样,给与劳动者足够的“重视”,可以在工作上做些小关照,在生活上做点小照顾,管理者的举动一点一滴都会被劳动者看在眼里,引起一些微乎其微的变化,从而达到质变,改变劳动者的心理。又或者像谈话试验,管理者通过与劳动者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发泄,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得到稳定,才能保持积极性。当然,领导者必须要学会观察,要随时了解劳动者的想法,这样才能正确给出措施。当管理者能够从这些方面关心员工的时候,其实,管理者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管理者,是真正在做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是在关心人,关心员工的表现,而不单单只是关心业绩,成绩。也因此,劳动者的绩效将大幅度提高,那么管理者的价值才得到最大程度地体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abe0bc7f1922791788e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