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目标导航 1.了解写作背景,感受雨果站在全人类立场上仗义执言的公正和正直;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3.记住祖国的屈辱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雨果借写信的机会,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给巴特勒等人当头一击。 2.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剧本《克伦威尔》《欧那尼》,诗作《历代传说集》等。 3.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既得利益,制造借口,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洗劫、焚烧圆明同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站在全人类立场上,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书信。 4.知识链接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清朝帝王用150余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官苑。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三园组成,总而积347万平方米。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万园之园”。 文本解读 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是什么目的? 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捧场。 2.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作者的看法。 3.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述圆明园?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从建筑材料、建筑物、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等方面描述。作者借助想象从多方面极力铺陈,意在引导读者感受圆明园的美丽神奇,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做铺垫,这样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4.如何理解“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的含义?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它都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破坏它。 5.“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这里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 类比。表现了圆明园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圣母院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迹,都是人类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圆明园遭劫毁的痛心、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之情做了铺垫。 6.“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这句话独立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独句成段,会产生震人心魄的效果。如此美丽的艺术奇迹消失了,人们在震惊和遗憾的同时,更会激起时这一悲剧制造者的强烈的愤恨、谴责。 7.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五段中这两个强盗的故事内容。 英法联军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毁灭性的劫掠,最后各自拿着劫掠的赃物返回欧洲。 8.第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反语。“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作者运用反语讽刺批判当局,更显示出他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并且将一组反义词并列使用,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更突出了批判和谴责的感情色彩。 9.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与开头照应,归结全文;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疑难探究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先做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作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圆明同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物、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等。 接着讲耗费劳动之巨。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的杰作。 2.雨果的高贵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全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2)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4712b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