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4-21 17:06: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索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摘要] 纵观中国歌剧发展的历程,从其萌芽状态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划时代高峰期,不难看出只有在民族音乐上建立起来的歌剧才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有人民性的音乐作品,才为人民所承认和喜爱,才有生命力,才会久演不衰。



[关键词] 中国歌剧 民族音乐 音乐作品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集音乐、诗歌、舞蹈、美术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形式。这种形式诞生在歌剧之乡意大利,经过作曲家、歌唱家们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尝试,发展和确立了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等曲式组成的新型结构的歌剧模式。



在中国,歌剧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西方歌剧未进入中国之前,可以说戏曲是最主要的舞台表演艺术外国人把中国戏曲叫做北京歌剧。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戏曲与西洋歌剧有许多共性,二者都是歌、舞、音乐三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都是以唱词为主,表现戏剧内容,推动剧情发展的。但也有不同之处,西方歌剧着重写实,中国戏曲着重写意、传神;西方歌剧注重舞台背景的烘托效果,而中国传统戏曲主要依靠艺人的表演才华;西方歌剧主要以作曲家专门创作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段,而中国戏曲音乐多采用曲牌体或板腔体的结构,所以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显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他们的形似而质不同。



五四以后中国的音乐家门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开始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结合着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进行大胆尝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发展期、里程碑期、高峰期,使其渐渐与西洋歌剧接轨、成熟和完善。



萌芽期,首先是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这些作品虽然是为儿童写的,而且也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歌剧,但是他有情节、有人物,有专门设计的独唱、齐唱、对唱,以及载歌载舞的场面、纯舞蹈的场面、个人内心独白的场面。因此,他基本上具备了歌剧的一些主要特征,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雏型。为中国新歌剧的创作积累了经验,揭开了中国歌剧发展史的第一页。



探索发展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探索期内,则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歌剧正式出现。在体裁方面,有歌舞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从形式上来讲,则有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的改造。人们不断探索西洋歌剧的这种形式如何于中国传统、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如何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一、吸收西洋歌剧形式的探索

1925年在北京上演的歌剧《观音》是西洋歌剧的完整形式在中国的最早探索。这部歌剧的演出服装是中国传统戏装式的,但唱腔基本上是按照西洋歌剧的形式来写的,此剧在北京上演后获得了一定的成功。随后歌剧《秋子》的上演为歌剧在中国取得的轰动的效果。《秋子》的剧本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它的音乐是按照西洋大歌剧的形式设计的,属于分曲结构的大歌剧类型,全剧无对话,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序曲、间奏曲等器乐段落组成。演出阵容之整齐庞大,在抗战期间前所未有。《秋子》的演出成为当时重庆音乐界的大事,此间的评论认为《秋子》接受的是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虽说它尚未消化意大利歌剧传统,但是我们的作曲家却至少制成立一个像样的歌剧了。这部歌剧的开创精神和艺术上的大胆探索,对当时中国歌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肯定的。



二、与传统戏曲形式相结合的探索

1936年《岳飞》上演,大胆采用了中西混合乐队的形式,以民族乐器为主体,使用了小提琴、大提琴,管乐器与钢琴的西洋乐器。剧中基本上保留着类似昆曲的舞蹈和唱腔,剧中所采用的形式多是中国古典音乐和戏曲音乐容易被人接受。将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改革以探求新歌剧发展的道路,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三、关于小歌剧类型的探索

小歌剧这个概念在中国,包括当时的歌曲剧、小调剧、秧歌剧、音乐剧等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能够较为直接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通俗易懂,适宜流传推广。其中《农村曲》《军民进行曲》这些作品在音乐创作上进一步把群众歌曲与西洋歌剧中的经验结合起来,在曲式上采用了重唱、合唱、朗诵唱、前奏曲等,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秧歌剧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秧歌剧是将话剧、戏曲和秧歌揉和在一起,化妆、对话方面,吸收了话剧的特长,在歌唱方面,更多地吸收了老百姓所喜爱的民间小调,因此,收到了比其他形式更深刻而有效的教育效果,深受欢迎。出现了像《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等秧歌剧,这些秧歌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分场多,用人物的穿插来表达剧情的发展。结构较复杂,在音乐上采用过场音乐、齐唱、对唱等形式表现剧中情节和人物感情。乐队方面在注意运用以中国民间乐器为主的同时,也使用西洋乐器。秧歌剧的发展、探索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里程碑期,上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的创作在多种途径探索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创造性地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形式,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深刻了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一个灿烂的里程碑。作曲家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在歌剧音乐中,尝试使用了重唱与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在乐队方面使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白毛女》的上演收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这种形式从我国戏曲中有所继承借鉴,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它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特别是它的内容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正是《白毛女》的成功之处。作曲家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把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民歌作为素材,借鉴西洋歌剧的歌唱手法,经过独具匠心的编排处理,创作出了一部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a40cf8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