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人论世之方法浅论焦循之生平与成就

时间:2023-05-20 16:2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知人论世之方法浅论焦循之生平与成就

作者:周冰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0

要: 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这一文学阐释的重要思想后,即成为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知人论世方法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基础方法,影响深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国古典文论研究中的运用一直沿用至今。焦循生在清代学术繁荣时期,其著述宏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涉,诗词文赋无所不作,著述约六十种,四百于卷,数百万字。堪称扬州学派代表人物。 关键词:知人论世;焦循

作者简介:周冰冰(1990- ),女,福建福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01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意思是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诵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与古人进行心的交通。可见读古代的作品就是与古人进行心的对话,而要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知人论世。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且说人论世中的,每一个都是读者即理解者参与的动态过程。知人论世以史证诗的客观还原的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是在客观地了解作品及其生活依据的基础上所作的客观判断,它是借助语言符号,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文本表层的意义去探求作品深层的

焦循,字里堂,一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扬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殁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他生逢清代学术繁荣时期,著述宏富。后人称其为经学家、数学家、戏曲学家。阮元撰《通儒扬州焦君传》,誉其为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学乃精深博大名之为通儒 一、社会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对学术文化的倡导,为清代乾嘉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清廷入主中原之后,经过数十年的征战与调整,终于组成了稳定的政权,政治上的稳定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乾嘉之世,国富物丰,又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其间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以阮元、焦循、汪中、王引之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以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的浙东学派都产生于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就是明证。另外,统治者对学术的倡导,拓宽了乾嘉时期的学术文化发展的空间。焦循生在扬州这一得天独厚的城市,造就了他的通儒成就。 二、个人生涯及学术成就

焦循六岁时,吟咏《毛诗》,再读《论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后常细查分辨不同物种,至于三十九岁时,六易其稿,最终完成《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焦循受家学影响,好《易》。在《雕菰楼·上王述庵侍郎书》中说:家居甘泉之北湖,地僻无师学,惟先人之教。所以说,焦循承袭祖父之学,一生研究经学。后来焦循在经学上的成就也说明了家学渊源的影响,完成了《易学三书》、《周易补疏》、《尚书补疏》、《古文尚书辨》、《群经宫室图》、《毛诗补疏》、《礼记补疏》、《春秋补疏》、《论语通释》、《孟子正义》等著作。焦循又先后研究《九章算术》、《数学九章》等,研究成果大多收在《焦氏丛书》的《里堂学算记》中,包括《加减乘除释》、《天元一释》、《释弧》、《释椭》、《释轮》。戏曲方面,焦循著有《曲考》、《剧说》、《花部农谭》。《剧说》闪耀着焦循戏曲思想的火花,《花部农谭》则填补了对花部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文学方面,传世的诗文集有《雕菰集》、《雕菰集文录》、《焦里堂先生轶文》、《里堂诗集》、《里堂文集》、《里堂文稿》《里堂随笔》、《里堂札录》等。《雕菰楼》内容关注国计民生,论及治学的各个领域,反映其文学思想;同时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老病死、人情往来、交友训蒙等等。诗歌主要记载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治学,从中可了解他的生活阅历,展示焦循变化着的真实人生。 知人论世总是力图避免主观因素介入文本,力图取消阅读者的主体性,力求尽量客观地描述、分析、理解作品。而事实上这种客观还原的批评也并非客观,它不以主观的角度审视作品,却总要受到阅读本身的局限。它所强调的都是作品与作者及社会的联系和二者的一致性。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时也要求研读者学会知人论世,也就是希望研读者能够对作家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研读者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研读者们也只有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方能更深入地感动于其中的情感之美,对此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毛诗序》在陈述诗歌的创作目的时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2]如果拿来阐说焦循诗歌成就,应该说也是非常恰当的。由此足见当我们解析文本时,如果仅从文本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文本与其时代、作者联系起来,文本的发生背景才能重现,文本才是一个活的文本,它的意义才能凸现出来。所以,知人论世一传统理论是能长久留存的。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下[M].中华书局,201082 [2](唐)孔颖达.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92 参考文献:

[1](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下[M].中华书局,2010 [2](唐)孔颖达.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刘瑾辉.焦循评传[M].扬州:广陵书社,2005

[4]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27e11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