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档 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不屈的抗灾精神〕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的第三课时,这一课时的核心主题是从感情态度上体会人们的抗灾精神,培养互助的精神,与〔应对自然灾害〕一课的其它两课时一起,组成了“了解灾情-防范灾害-弘扬精神〞的内容层次递进逻辑关系。 第三课时〔不屈的抗灾精神〕内容分为两个局部。第—局部是告诉学生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并由此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第二局部以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为例,通过抗灾救灾中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想抗灾精神,弘扬抗灾精神。 二、学情分析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人们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和不屈不挠精神是“中国力量〞的生动表达,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最好的诠释。面对自然灾害,这些发生在生活中的丰富德育素材,无一不映射到学生们的心田里,激发着学生的感情认知和斗志,为本课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生活根底。但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抵御自然灾害中体会出抗灾精神的意义,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存在肯定的难度。此年段的学生,关注较多的是生活世界的事实性层面,难以主动关注生活世界的意义性层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这些生活所带来的积极体验,从中体验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人民解放军是时代最可爱的人,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都有他们英勇奋战的身影,教材所选取的抗灾救灾感人画面中有解放军与武警官兵奋力拼搏的场景。学生对解放军的认识常常限于影视作品或对某个人的了解,对于解放军是做什么的,在X期间和和平年代,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都承. 教学文档 担了怎样的职责,作出了怎样的牺牲,他们知之甚少。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和平常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如何为保卫和平、守护祖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平安而恪职尽守、作出牺牲的,从中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强的意志、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与灾害作斗争的故事,感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2.了解抗灾中平凡人的事迹,感受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认识到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奉献一份力量。 3.认识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四、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感人事例,感想人们在危难中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教学难点:认识到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奉献一份力量,认识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走进汶川地震纪念馆——领会不屈的抗灾精神 首先,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面对灾难,人类是怎样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去领会中国人民不屈的抗灾精神。在学生观看完汶川特大地震专题视频后,发放资料袋,袋里分类装有汶川地震救援力量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再派代表在班级交流,为大家介绍这些不同的救援队伍的情况。在学生介绍完后,引导学生谈对这些介绍的感受。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面对庞大的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勇于斗争,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 教学文档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以汶川地震为例,了解全国人民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事迹,从中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活动二:感受志愿效劳精神——形成减灾共同体 本活动版块以“志愿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为主题,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转到一般救援者的身上。教师首先进行引导:同学们,在汶川地震的救援中,还有一些画面总令人感谢,还有一支救援力量让人刮目相看,我们一起去看看。随后教师出示志愿者舍命寻找幸存者、给现场救援队伍送饭、捐款、献血等几组画面课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一般人身上,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可贵精神?当灾害发生后,我们一般人能做些什么?最后,由知到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打算,并从中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一般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一份力虽然微小,但会聚起来,就可以变成抗击灾害的稳固城墙,由此全国上下就可以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预防、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损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援助学生感受和领悟志愿效劳的精神。引导学生践行志愿精神,懂得自己也可以有所作为,理解上下一心就能形成抗灾减灾的共同体,进一步领悟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的积极意义。 本节课全程注重学生体验,在体验中着力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引导学生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感人事例中,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和积极意义。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b5183156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