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漫话清高》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在市场经济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清高”的认识。 一、新课导入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作者简介金开诚,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艺文丛谈》《文艺心理学概论》等及论文120篇。 三、教学过程1.本文分两个部分,从第一节到第七节是第一部分,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由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与此同时,学生思考各个小节写了什么,概括两个部分的大意。 (将学生易读错字板书黑板):禅(shàn)让 怪癖(pǐ) 孤僻(pì) 模(mó)式恬(tián)淡 钟罄(qìng) 辅佐(zuǒ) 颍(yǐng)水 勾(gòu)当 羡(xiàn)慕 蓬蒿(hāo) 称赞(zàn) 【明确】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第8节: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 这一概念。 【明确】一 (第1—7 节)清高在古代。 二 (第8节)清高在当代。 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线索:清高在古今的标准。第一节讲了清高的定义,接下来的小节讲了在古代清高的代表人物、哪些人又不能称为清高以及清高的标准,最后一节讲了当代的清高。所以本文的线索是“清高在古今的标准。” 3. 再次阅读文章,集体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清高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所以,清高的名声在先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 ◆(2)许由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串讲唐尧和许由的故事※(传说尧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便想找人继承他的王位。有人推荐了隐士许由。他就亲自到河南登封县箕山里去拜访,几次皆未遇。有一天,尧到嵩山巡视,忽听得山上的茅屋中有人在弹剑作歌:“叹彼唐尧啊,独自愁苦。劳心九州啊,忧勤后土。说我明德啊,禅让易祖。我快乐啊,不看不顾。”尧知是许由,寻声而去,找到了许由,请他出山辅政,并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当晚就逃回了箕山。尧又追到了箕山,许由仍不从,并逃到颍水边,用颍水洗耳。这时,巢父牵着小牛来河边饮水,见状问其原因。许由说,尧要让他当帝王,玷污了他的耳朵。巢父说:“这都是你的不是。你若诚心隐居,何不到高山深谷藏起来?偏偏要到处浮游,高淡阔论,还用歌词去激尧帝。你在此洗耳,岂不把这清水河也洗污了!”许由自觉惭愧,就带着妻子儿女南下,来到了九疑山,在一奇峰下的小溪旁,结庐隐居。) 【明确】许由的例子说明“清高” 与显贵无缘。 ◆ (3)看第3小节,这里提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明确】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可称之为清高;成为丞相后却没有人说他清高了) 汲黯(西汉人,汉武帝时位列九卿,为政是以民为本,威武不屈,敢于直谏,为官清正,但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后被流放,出任淮阳太守,死于途中。) 苏武(字子卿,西汉人。奉命出使匈奴,后因受牵连被匈奴扣留,历19年而终不变节,后被谴回。) 魏徵(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唐初政治家。他敢于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官至尚书,为官正直,性情刚烈,在官场上几翻起落,但终被统治者所接受、颂扬,并最终定格在忠臣这一称号上。) 史可法(明末抗清将领,抗击清兵,后兵败被捕,不屈就义。) ◎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 ◆(4)陶渊明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简单介绍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早年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远大的抱负;但也不乏“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崇尚自然的时代影响。这种思想的矛盾和当时社会(东汉末年)的黑暗动乱,使得他早年虽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务,但时间都是很短暂的,最终因为厌恶官场黑暗,彻底退隐农村故里。如第四节里提到的,“他不愿为无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以“力耕”谋“衣食”,这就是纯正的清高。 【明确】陶渊明的例子再次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总结:清高与显贵和富贵是无缘的。 ◆(5)看到第五小节,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简单介绍林和靖※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靖和,钱塘人。他是北宋初期的一个诗人,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他写了很多歌颂梅花的诗歌,其中《山园小梅》是非常突出的一首。而课文里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选自《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是写这个梅枝稀稀疏疏的,在清清的水倒映之下映入清清的水上。“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写的梅香,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他一句写梅的姿态,一句写梅的幽香,这两句是非常有名的句子。他这首诗歌体现了他追求高洁、一尘不染的这样一种情怀。他不跟世俗相沾染、不同流合污,玉洁冰清,追求那种在梅花的描写当中所寄托的那种人生的追求。《山园小梅》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略讲倪云林※ P73注释有:元末画家,擅长山水画。隐居于无锡惠山。 【明确】:他们两个例子说明了清高必须有才艺。 ◆(6)李白为什么不被称为清高? ※有才艺本可做官,但清高之人不做官这才证明他们的清高。而李白只做到一个宫廷诗人,就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况且李白本人又很希望成为清高之人,但是世人并不认可。再有,李白有时用世之心过于迫切,其人又过于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隐忍的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选自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举例:你考试拿了第一,拿着试卷大笑。这样的神情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得意>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蓬蒿”借指草野,“蓬蒿人”指未仕。表现出他十分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没了官可做则又傲然的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选自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选自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这中内心深处强烈的以官为荣的心理,就很难和“清高”二字相连在一起了。 【明确】:李白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7)孟浩然的例子又说明了什么? ※简单介绍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生在武则天时期,去世在开元盛世。孟浩然早年也想作官,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就强烈地表达了想入仕的愿望。后来求仕失败后,他才离开长安,重新过起了隐逸生活。由于做不成官所以才说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自《岁暮归南山》)“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选自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这句的意思是:当权者是不能依靠的,他们不会给我一条做官的路;能了解我的心事,赏识我才能的人,只有你王维,这实在是太稀少了。①当路:当权者。 ②假:凭借、依靠。)《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此诗开头就抒发了作者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接着就勾勒出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最后就是含蕴地表达敬爱之情,感情进一步升华。说孟浩然心甘情愿地过隐逸生活。 【明确】:孟浩然的例子说明评定清高的标准又是很模糊的。 ◆ (8)学生齐读第8节,分析作者认为“清高”在当代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这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 (9)市场经济条件下,清高还有必要吗? 【明确】: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思考。①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而“清高”的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而有愈发坚挺之势。②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的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失衡。③在市场经济中发财致富乃至既富且贵的人,倘若能讲一点清,讲一点高,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百利而无一害。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清高自有在人类道德中存在的合理内核。 ◆(10)本文主旨本文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入手,纵论清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清高在当代的意义,阐释了清高这一独特的价值观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可贵的精神。 4. 品读鉴赏: ◆(1)什么叫随笔? 【明确】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手笔;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由此可知:随笔不必有什么固定的内容,也不必有什么知识性的、哲学性的、宗教性的或什么滑稽性的目的——然而,对这种种题目也并不一概排除。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却是那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活泼泼的理解,受到作者喜爱,对其妙味有所会心,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这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文学本来不外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反响,人类某种表达习惯的再现。例如,戏剧演出便是借助于视觉和听觉来摹拟生活;此外,还有说书人或民间歌手的说唱、歌谣、信札、谈话——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学当中无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应类别。而作者在随笔中所要表达的那种感想,那种心情,若用古歌谣中的词句来说,就是:“我对我自己说道——我说。” ◆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这是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散文,文题中的“漫话” 最能体现又文体特点,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记叙,说理,抒情有机融合,论述层层深入,例证令人信服,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5. 组织讨论: ◆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清高”谈一谈。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特有的概念,同样以“清” 构词,并且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词是“清贫”,它更明确地暗示了“清高” 中“清” 的含义,那就是对功名富贵的不屑态度。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批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杰出人士。当然,事业上的成功不同于古代的“功名富贵”,但还是有类似之处,那么,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如何在成功面前保持正常、理智的心态?本文作者开出的一剂方子是“清高”,这正是作者写本文的出发点所在吧。读者也许会嫌“清高”迂阔,不敷实用,可是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少东西是可以古为今用的,注意采取和吸收,有助于我们社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附:本文困难的或是关键的语句:①清高的“清”,意思比较明白。„„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②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③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④清高是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因而相当模糊。⑤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4d4ba633d4b14e842468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