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津 作者:王晨曦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7期 【阅读指津】《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大约五十出头时,因经历一场病患,在“自恐大分将有限”的心情下,写给五个儿子的一封类似遗嘱的家信。 自两汉以来,与子侄晚辈的书信,多属训诚劝勉之辞,含说教意味,主要是训勉子侄,当如何安身立命,避祸远害,流露出长辈对子侄在为人处世或前途方面的关怀,并揭示作者本人对政治仕宦的观点,或为人治学应有的态度。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亦沿袭前人“与子书”的训诚劝勉传统,粗粗看来,无外乎是教育儿子们要团结友爱,相互扶持,但细读之下,会发现本文展现出了个人独特的风格色彩。 首先,陶渊明主要是“言其志”,以叙说个人情怀志趣为主。本文表达出的志趣追求和同学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是一致的。例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这些和他在本文中所写的“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大体是相合的,表达出陶渊明对俗世官场的厌恶。同时,本文对归隐生活的描写非常诗意优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一段的描写,情景交融,我们似乎可以在诵读中看到一个欣然陶醉于田园自然的隐者形象。 其次,陶渊明在文中真挚地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深沉复杂的爱,令人动容。作为个人,陶渊明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是非常满意的,他在归隐后终于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自由。可同时,他还是一位有五个儿子的父亲,父亲的身份使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是艰苦的,当看到因自己辞官归田而导致儿子们跟着自己受饥寒之苦时,陶渊明深深地感到愧疚、不安、遗憾和无奈。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满怀歉意地向孩子们倾吐自己的衷肠,并期盼儿子们的谅解,写得很真诚感人。向儿子吐露这些非常私人的、属于比较隐蔽幽微的情怀,不仅是陶渊明其他作品中没有明确表达过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这样的真情流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真实的、有温度的陶渊明,他就在我们身边,值得我们亲近。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多诵读,品味文中的精妙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4643e0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