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过大学基础心理学与教学论后,我们会发现当代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由于人的发展的主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学生之间不仅在个性气质、情感态度、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在接受能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等智力因素上也是有着较大差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施行正确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指导教育教学评价。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的特点,教师要想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我们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而且连我们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独特个体条件去吸收精神营养,而吸收的结果是由他们的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条件,也就是个体差异来决定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特点,不能象产品一样对学生进行整体划一,要求学生象产品一样个个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对实施教育手段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中产生的效果存在的差异性要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效果型评价方式,即常用的考试评价,进步型评价方式,适应型评价方式,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在的成败,而不能单一的只看教学效果来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每个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接受能力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有些学生接受得快,有的学生接受得慢,有的学生接受得好,有的学生接受得差。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使得我们某种教学方法都不能适应于班里所有的学生,而把对同一事物具有相同接受特征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学层次进行教学,即分层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过去我们常采用分班教学和分组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分层教学,但由于分班教学的负面影响,受到了许多批评,而在班里进行适当的分组教学则是可行而有效的。 考虑到地区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域的学生受社会环境中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容易产生学生个体差异的群体性,其中城乡差异对教学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上我们都必须有区别的选择,我们恐怕难于让城市的学生叙述出一次难忘的放牛经历,同样的,我们也难于让农村的学生进少年宫,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们要叫他们到图书关去查有关月球的资料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吧,所以,我们应重视城乡学生个体差异的群体性,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城乡交流,以弱化这种群体性差异,但这需要一定的过程。 四、明确学生个体差异的稳定性,有计划的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 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稳定性,短时间里我们不易改变,而学困生的形成也主要因为其具有不利于学习的个体差异,如:不良的学习习惯、不良的记忆能力、不良的交际圈等,而这些个体差异都不是在段时间里可以改变的,所以要进行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必须要计划的进行,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将欲速则不达,徒劳无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生身上的某些个体差异的优点,及时的加以转化和引导,发展其个性特长。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不能区别对待,就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我们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学生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还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当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之中偏爱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策略则是灵活的、有计划的、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而随机应变的。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拔培养下,学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动地扬长避短。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的意识,而且认识到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及其利弊时,就会主动地进行调节。 所以总的来说,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有章可循的过程,教育只有关注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这种特性规律性,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将因材施教,应对个体差异,会使教学过程效率更高,但同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更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fa7fbe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