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与师德网课答案

时间:2022-07-08 05:24: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与师德网课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观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师德思想,如孔子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孟子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荀子的“尊严而惮”;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国外教师师德的内容也有很多珍贵的遗产,如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要求教师做到才德俱优,即言即行,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英国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非常反对教师任意体罚学生的奴隶式的管教方式;被称为“教师的教师”的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还要求教师具有坚定、严格、刚毅的精神状态与性格力量,做到精力永远充沛地进行教学。这些教育家们对教师道德的理论和要求,虽然受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包含着积极的有益的因素,是有利于人类,有利于教育业发发展的。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涉及师德建设的若干师德观主要包括:政治观。我国古代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在治国安帮中的重要作用。礼记.学记就有“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说法。孔子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举贤才”行“德政”来改变春秋以来天下无道和人民苦难的政治局面。孟子是主张“施仁政”的,而“仁政”的关键是“得民心”教育的社会作用恰在于“得民心”所以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在于“明人伦”,从而建立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道德观。师德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格问题,即孔子说的“君子怀德”,做老师的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才有资格去教育学生。人格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仁、智、勇。他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说,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这些品格就是君子的美德,也是儒家思想


的精髓。孟子的人格观比孔子又进了一步,他提出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成为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便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社会观。我国传统文化的师德观中还有两个十分著名的论点,一个是“有教无类“,另一个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前者体现了平民教育思想,后者体现了英才教育思想。比之欧洲的教育民主思想和大学的英才教育想观,要早一千多年。“有教无类”和“英才教育”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它冲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出身不同、贫富不一、种族各异、天各一方的各类人才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教学观。其一是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第一位是传道,“道”就是儒家伦理,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无远大志向。第二是授业,即传授经世致用的知识。第三是为学生解除求知、处世、待人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惑。这一观点十分精辟,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其二,“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是师德观另一个重要内容。这是教师对社会和对学生高度责任心的表现。其三,“严谨治学,教学相长”,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师德观中也有重要地位,等等。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批判地继承、借鉴古今中外教师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经过消化、吸收、改造、创新,发展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教师师德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db0b1f0a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