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渭南市瑞泉中学 刘慧玲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教师板书收束)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②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担忧。如果相爱而不能相守,只能忧伤终老。 ③思想情感: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教师总结:情感至此发生了转折和变化。思乡怀人——忧伤终老 六、诵读感悟,深入研讨。(学生齐读、或者背诵) 1、目的:通过第三遍诵读,感悟本诗复杂情感,深入研讨论本文的艺术特色。 2、思考: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汇总完成) 分析: 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悬想——“诗从对面飞来”,对面落笔,含蓄蕴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三个独特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①意境高洁、清幽 ②情感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③悬想——对面落笔手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0dda60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