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 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喜欢,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汉人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难料。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凄凉。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知诗人 1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两首诗,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 比较诗题,谈发现。 (1)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诗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并抓住时机加以拓展。 拓展一: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42岁的时候,正是开元十六年,他准备到长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来到湖北的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早就认识,这次在黄鹤楼相见,自然兴奋不已,一同在黄鹤楼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时光。孟浩然要从此地顺江而下,去美丽的扬州城。李白前来送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以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而王维与元二既是好友。又同朝为官,感情非比寻常。王维得知元二即将出使安西,特地一早赶来相送,并书写了《送元二使安西》。 拓展二:“之”与“使” ①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之:去,到;使:出使。) ②它们能互换吗,为什么? 拓展三:各地名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 ①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②课件演示三个地点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 送别诗的诗名往往将送别的地点,或者送别的对象,或者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因此结构相似。摆放在一起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异同。教师的随机拓展,为后面的诗意理解与诗情感悟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读诗文,解诗句 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3 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 (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①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②把“渭城”与“阳光”也标到之前的地图课件上。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 (4)对比吟诵,鼓励加上动作。 4 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其他诗句的意思。 5 齐诵两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几处相似点:“故人”都是指老朋友,但在不同的诗中,具体所指又不一样;“西辞”与“西出”都含有“西”,但意思却截然相反。将这两句诗放在一起,再配合地图,学生理解就轻松自如了。 三、入诗境,悟诗情 1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你是从哪一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留恋的? ②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江边)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黄鹤楼上。) ③教师引读: 师:孟浩然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在他眼里只看至到——(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不忍离别,渴望再看一眼孟浩然,于是他又爬上黄鹤山,可是见到的依然是——(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是不甘心,又登上黄鹤楼,但见到的还是——(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②学生交流,并把自己的感受融人朗读中。 ③王维和元二是一对老朋友,同学们想象一下,老朋友在一起能干什么呢? (饮酒、赋诗、郊游……) ④教师引读。 师:是呀!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可是此时一别,真是生死两茫茫,将再也不能一起饮酒了,赶紧举杯吧!——(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美无故人。) 师:也不能一起赋诗了,再来一杯!——(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更不可能携手郊游了。千言万语,无限惆怅,融入一杯酒——(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引导学生用自身送别的经历,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通过想象和多媒体课件对繁华的扬州与萧条的安西进行对比,学生感悟到了李白与王维不同的复杂心情。在一遍 遍的引读中,再现诗人的情感。 四、吟古诗,学古人 (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王维《山中送别》、高适《别董大》。 (2)学生自由选择吟词。 (3)教师总结:这些古诗,经历千年而不衰,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诗本身,更主要的是人们透过这短短20几个字,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的友谊,感受到他们为朋友担忧、替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这些诗是用他们的心吟出来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理解诗意,更要学习诗人那种与朋友交心、以诚相待的情怀! “文道结合”、“文以栽道”是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作为千年文化遗产的古诗,更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掘并抓住这一点,教书不忘育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b03950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