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一、教材地位 本课和《陈情表》、《项脊轩志》、《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同属于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板块。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为文本研习。基于本课的教材地位,拟定本课主要通过文本研习,主要是本课的言语来体会《长亭送别》所传达的情。 同时,本文属于元曲这一特殊文体。在之前学生对此文学样式十分陌生。本文主要包括两类语言。一类是有关景色描写的语言.这类语言在文中衬托出主人公的处境和心情。对于这一语言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的表达特色.这是一个重点难点。一类是人物语言.文中的人物语言以崔莺莺为主,能够表现崔莺莺的复杂心理和富有时代特色的口语。因此,这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此,拟用两课时解决本课。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文中三处景色的好处及其作用(第一课时解决) 2。通过崔莺莺的语言体会其微妙的心理,感受式文学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解决) 3。初步了解元曲的语言特色(第二课时解决)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西厢记》的故事梗概、版本做简略介绍 (二)展示三处景色描写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2。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处景色描写及其作用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交代了时间地点。此处可让学生联系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来理解。整个营造出的意境是伤感、破败,令人憔悴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自问自答句,也就是设问句。此处可用还原法来体会其妙处。醉暗含了霜林的红.教师可反问,霜林变红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这里的醉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霜林慢慢变红的一种状态。本来是天气的原因即天气逐渐变冷让霜叶变红的,这里作者却说是离别人儿的眼泪把霜林染红。这里突显了离别的伤感.)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教师指导:柳即留。如此长的柳丝证明离别的不舍。但是这么长的柳丝却不能留住马儿即离人的脚步,表现了离别的无奈。后一句主要利用拟人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希望时间能够停滞的情感.) 教师总结:此处情感的作用,我引导学生体会到景色反衬出主人公离别前的不舍。 2。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此处让学生仿照刚刚教师的进行感悟.学生能够说出,黄叶、西风、衰草、寒烟都体会出一种萧条的景象。此处可用学生学过的槛菊愁烟兰泣露的妙处让学生体会染寒烟衰草凄迷一句。) 教师总结:此处的景色描写衬托出主人公此时心境的凄凉,对未来前途的渺茫。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这是一个现实真实与文学美的错位。现实中青山、稀疏的树林、淡烟暮霭是客观存在的,但这里却被主人公赋予了情感的色彩,一切都成了莺莺目送张生的阻碍。)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认为写得最妙处在这一句中。此句可有两种理解。送别后,张生已经随马绝尘而去。送别道上已冷清下来,真的还能听到马的嘶叫吗我想的是崔莺莺想象张生的音讯随着马嘶声被送到了自己的面前.可知此时崔莺莺的心已随张生而去。动静之下更衬托出离别后处境的凄凉.) 第二课时 因为元曲的独特结构。本文是旦本。本文给我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女子在被追求后的患得患失表现得十分明显。可能在男女爱情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男子地注重追求的过程而女子地注重被追求的感受。通观《西厢记》全文。张生的情感表达似乎着重在没有追求上崔莺莺之前.而在这个过程中,崔莺莺表现的是欲说还羞.可是当两人关系受到崔母的默认后地表现了崔莺莺的患得患失。我认为节选部分在这个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文章既有表现崔莺莺对离别的不舍,如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也有对爱情的看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也有对两人情感的担忧,如此一行得不得,疾便回来。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因此,我首先通过展示以上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崔莺莺的微妙心理。同时这些话语的表达是如此含蓄,这也能反映出我们古代文学的表达特色.真的是欲说又止,欲说又止。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第一、曲词鉴赏课应该怎样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读感悟,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过于呆板,影响到美感。以读作前奏、铺垫,整体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法。高三不能呆太久,这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高三的教法定性思维的影响,太明显了.现在想起,种种困惑与干扰的症结也许在此。 第二、设计问题尽可能考虑周全、细致,注意启发过程的细针密线.我是一个做事细心的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一点。但这次真的大意、粗糙些.这是这堂课上我对自己最不满意、最不能原谅的地方,也包括课堂语言的设计。细细思量,又觉得自己的教功不够,邹老师的游刃有余、黄胜老师的驾轻就熟,永远是我追求、学习的目标. 第三、自信与个性,很重要,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拥有的。说课后,对原教案进行过多的改动,如思路,原来先讲人物形象,后讲意境美,我觉得这样较合理,但后来采取了建议,作了错误的调整,把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也许顾虑过多,对自己不足,个性的西也少加入,从而影响到课的质量。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 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4、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 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整合成的三个问题,没有体现坡度,它们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联系,因而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卡壳现象,教学环节过渡不自然;我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说实在的,我没有预料到学生的预习是这样的深入,以致于我的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把它阐释得非常深刻、非常到位,似乎不需要我再多言,致使我有成了课堂多余人的感觉。不了解情况的老师也许会认为我课前一定做了大量铺垫,说句心里话,我真的没做一点铺垫和暗示,只能说同学们课前预习花了不少工夫,我赞赏他们。 《西厢记》是一部爱情经典,《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好的一折戏,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像这样的文章,老师应该营造一个氛围,让学生沉潜其中,咂摸作品、涵泳情感、升华人格老师不要多言,也无须多言。可我偏偏把它作为阅读课问题教学策略课来教,似乎有不知趣之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a7c2bce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