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提升审美情趣

时间:2022-04-05 01:5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提升审美情趣 师范附小 李艳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有专家认为,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至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左右脑记忆力的开发和知识训练十分重要。孩童时期诵读文化经典将给他们带来一笔宝贵财富。此,教师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论语》《三字经》《千句文》这些书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的源头,堪称是中国人的“圣经”。这些中国祖先的思想结晶几乎成为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影响中国人达两千年之久。直到今天,它们作为民族文化的沉淀,仍然对我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大家耳熟能详的许多典故、成语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这些经典著作,是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品格。

1.发现勤学的美

《三字经》里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学到了古人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处事为人的道理。如:“如囊荧”,晋代的车胤,好学不倦,却家境贫寒,没有钱买油点灯,夏天的晚上,他发现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于是便捉了几只,装在白绢缝成的口袋里,用来照亮,他就是利用这样的“灯”,在夜晚读了很多书;“如映雪”,晋代人孙康酷爱读书,可是家里贫穷,点不起灯,冬季昼短夜长,他实在舍不得把夜晚的时间浪费掉,便冒着严寒坐在屋外的雪地上,利用白雪反射的光来照明读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宋朝的苏洵,小时不知道读书,长大了一事无成,二十七岁那年,他开始发愤读书,由于他废寝忘食,以勤补拙,所以二十年之后,他与儿子苏轼,苏辙相继金榜题名,都成了著名大文学家„„ 学了这些故事与自己现在的学习环境比较,你在想些什么呢?从而让学生发现勤学苦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再如:《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说说学习应怎样才有效?他们会说:“以后我在读书中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这样才能把学习搞好。”

2.发现为人处事的美

如:《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善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让学生联系自己做过哪些错事?有拿过别人的东西吗?从而让学生深深懂得再小的事情如果不好,都不能去做,如果做了错坏事,自己吃亏;再小的东西不是自己的,都不能拿,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的。又如,平时学生中为一点小事而争吵,我让旁边的学生用我们学过的古诗去劝解,让他们在经典的诵读与自己的行为对比中受到教育从而发现相互谦让的美。一次,对双胞胎兄弟因为抢一皮球而打起来了,旁边的学生急忙上前把他们拉开,纷纷念起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兄弟马上红着脸 把球让给对方。

3.发现蕴含的哲理美

古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些哲理?只有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的生活实际,才能有所领会。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而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领悟的,于是我引导学生:你们看到原野上的草春天是怎样的?到了秋天和冬天又是怎样?第二年春天又是怎样呢?农民给他施肥浇水了吗?在学生联系了生活后,很容易的说出了诗人赞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让老家在农村的孩子说说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田里是怎样干活的?你在夏天烈日当空下行走或运动是怎样的感受?从而明白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在教学工作中,要把经典诗文与文化活动相融合,让学生创造美。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古诗的活动,启发学生从美的欣赏者变成美的创造者,动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赞美外在的美景,抒发内在的美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给古诗配画、或亦画亦文、古诗接龙、用古诗填充当歌词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塑造美的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间接变为直接,由潜在性变为显现性,使学生塑造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与表现,让诗情画意充满学生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a97cb49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