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所接触的文本都是这个世界心灵的馈赠,所以必须让学生回归阅读,感受真善美。 【关键词】阅读 语文阅读现状 应对策略 长期以来,教师因追求高速课堂,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阅读,致使阅读教学低效无为,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有效提高。学生面对文本,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仅凭想象来理解文章内容,根本没有去细细品尝,甚至嚼也没嚼,就已经囫囵吞下,根本消化不了,更别提能尝到文本的美味了。 一、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吃不饱 1.教师喂给学生吃。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提高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理解能力。但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意课堂的预设性,一个人唱“独角戏”。有的教师教一篇课文,从分析写作思路,推敲词句含义到体味布局谋篇的技巧,都无微不至地“喂给”学生。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失去了独特的感受与评价的权利。虽然课堂上也有提问,但大多数的提问只是把学生拉入教师预设好的阅读轨道。如此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阅读”,又怎能提高阅读能力呢? 2.学生不想“吃”,阅读兴趣缺乏。相对于名著和报纸,现代大多数中学生更喜欢看情节取胜的网络青春小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贫乏,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量不足。课堂与课外读物无法相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课堂教学,很多问题因为学生不了解课外背景而无法深入展开,其阅读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 3.学生不会“尝”,阅读方法欠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体现学生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有的教师只注重了阅读的结果,而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致使学生的阅读只局限于文字表面的浏览,缺乏深入文本的意识。这自然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面对“美味”的文本,学生不会尝,不免有些遗憾。 二、改变阅读教学现状的对策——用心尝 1.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尝”。孔子提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要有“我要阅读,我爱阅读”的内在需要和渴望,才会真真正正收获阅读的乐趣。 一方面,由浅入深,巧设安排,让学生未读课文却已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学 习《谈生命》一课时,因“生命”一词较为深奥,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稍显微薄。教师在教学前将一篇美文《生命的列车》通过伴乐朗诵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历程,感受生命的伟大而神秘,从而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学生有了强烈的愿望,便主动积极地去阅读感悟,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便可以是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援疑质理,激活课堂的生命。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他们无疑时主动设疑,在他们有疑时加以强化。文本的关键点、文本的特殊处都可以大作疑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变色龙》中,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的关系,自然能深化到对人物性格的本质的把握。《孔乙己》中一个“穿长衫”的细节,看出了孔乙己骨子的坚持,也能慢慢探究出他悲剧的原因了。这些主要情节的易被忽略的细节都是呈现在文本内,需要教师的激活。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疑问来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能够如同面对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名菜,垂涎三尺,有想要“尝”的欲望。这时,学生舌尖上的味蕾也就蠢蠢欲动,想要一试阅读了。 2.营造氛围,使学生爱“尝”。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谐的阅读氛围可有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其次,营造开放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和创新能力。只有当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被激发,对文本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和探讨,才有可能进一步建构文本的丰富意义。再者,营造对话氛围。学生在仔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一“交流”不仅指生生之间交流,还包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和阅读材料进行直接对话,充分表达其对思想内容的感知和体验。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彼此之间互助、互促、互动,进而能让师生在知识、能力、人格的共同升华与提高。 3.点燃热情,使学生品“尝”。要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仅凭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也不是长久之计,就像一盘菜,虽然色香十足,但学生不会品尝,不懂品尝,没有尝到它的美味,也没有达到最终效果,而获取最佳阅读效果的主要途径是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要教会学生阅读技巧,教会学生品尝技巧。 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阅读过程中有收获有滋味,才会更爱阅读。 读书无定法,读书目的不同,个人的性格脾气也不同,也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择优选取,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所以,更要赋予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阅读方法,并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教给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技巧,浏览可以拓展阅读的广度,而精读可以挖掘阅读的深度,这样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记住文本内容。教给学生慢读与诵 读相结合的方法,慢读是求的书精髓的好方法,还可以锻炼读书的耐性和韧性;诵读不仅增强对阅读内容的记忆,还提高学生全面的记忆力,“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反复诵读,细嚼玩味,理解就不断加深。唯有知其品法,才能得其精髓。 对于文本,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所以要让学生“吸收”,就得教会学生品尝,学会咀嚼。 舌尖是对味觉最敏感的部位,也是最挑剔的部位,它代表着阅读的尖端,包含着阅读的美味精华。“舌尖上的阅读”引领学生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其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都往文本细处探掘,便能得到无穷细致的美妙。 参考文献: [1]蔡明.生态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3. [2]田贺书.阅读对阅读教学的规定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4009a366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4.html